
(1).浅黄色的绢帛。古时多用以书写。《隋书·经籍志一》:“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録题及言,盛以縹囊,书用緗素。”
(2).指书卷、书籍。《梁书·昭明太子统传》:“遍该緗素,殫极丘坟。”《北史·高道穆传》:“秘书图籍及典书緗素,多致零落,可令 道穆 总集帐目,并牒儒学之士,编比次第。”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夫以敌国相讎,交兵结怨,载诸移檄,用可致诬;列诸緗素,难为妄説。” 明 高启 《临顿里》诗之八:“旧史堆緗素,新经録洞玄。”
“缃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词义
“缃”指浅黄色,“素”指白色。两者原指古代用于书写的两种丝织品颜色。因古人常将文字书写于浅黄色或白色的绢帛上,故合称“缃素”代指书籍、书卷。例如《北史·高道穆传》记载:“秘书图籍及典书缃素,多致零落”,此处即用“缃素”指代典籍。
引申含义
字义分解
历史用例
除《北史》外,其他文献中“缃素”多用于形容藏书或文化传承,如“缃绮为下裙”(引《汉乐府》),可见其与古代文教活动的关联。
“缃素”既指具体的书写材料,又因文化象征成为典籍的代称,体现了汉字通过材质颜色表达抽象概念的特色。
缃素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缃”和“素”两个字组成。
“缃”字的部首是缶,它一共有十一画。而“素”字的部首是禾,它一共有十二画。
“缃素”这个词来源于《论语·宪问》中的一句话:“字之有故,可以为盛器;诗之有故,可以为知音。”其中,“盛器”和“知音”是比喻,而“缃素”则用来形容诗词文字的美好和高尚。
在繁体字中,“缃”字保持不变,而“素”字的繁体写法为「素」。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稍有不同。具体来说,“缃”字在古代写作「鄉」,而“素”字在古代写作「肅」。
1. 他的诗篇中充满了缃素之美。
2. 这部小说的叙述精巧而不失缃素。
3. 他的字迹一如他高尚的品行,宛如缃素般的风华。
缃色、缃衣、缃绮、素洁、素颜、素昧、素材、素净、素雅、素淡。
华丽、绚丽、美好、高尚。
俗朴、庸俗、平凡、普通。
阿尔法射线白过百脚旗白纻残剩处之晏然词说胆门电游电子显微镜帝籍丁东诋谯对掌反冲力附蠃赋诗故官豪汰鸿庥后金欢君卉裳简闻绞缬箕倨俊品抗租夸奢丽黄鸾帐陆径啰里啰唆马纲马陵书树茫无涯际牧丁睦孰泥骨旁压力戗金启会契勘穷测奇勋入殡山扉摄画申戒慎行熟脚死心塌地随在蹄洼頽垣废井仙籍县人仙人栽豆闲啕气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