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忘迹的意思、忘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忘迹的解釋

猶忘形。謂超然物外,忘其形迹。 唐 元結 《惠公禅居表》:“聖者忘跡,達人化心。”參見“ 忘形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忘迹"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思想探源

"忘迹"是由"忘"與"迹"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超越外在形迹,追求内在精神本質的境界。該詞根植于道家哲學思想,尤其在《莊子》中體現為一種修養心性的方法論。以下從語義、思想源流及用法展開分析:


一、字義解析

  1. 忘:

    本義為"遺忘",引申為主動摒棄、超越執念。《說文解字》釋:"忘,不識也",強調心無挂礙的狀态。

  2. 迹:

    指形迹、表象,如言行、功名等具象存在。《莊子·天運》雲:"夫六經,先王之陳迹也",即以"迹"喻事物外在形式。

  3. 合義:

    "忘迹"即超越形式束縛,直指本質,如王弼《老子注》所言"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強調破除表象以達本真。


二、哲學内涵與思想源流

"忘迹"是道家"坐忘"思想的延伸,體現以下核心觀念:

  1. 破除形名桎梏:

    道家主張"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認為執着于言語形迹會遮蔽真理。"忘迹"即擺脫符號限制,回歸自然之道。

  2. 修養心性的路徑:

    《莊子·大宗師》提出"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忘迹"與之相通,需摒棄外在功利追求,實現心靈自由。

  3. 藝術與審美延伸:

    後世文論(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将"忘迹"應用于創作,主張"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強調藝術應超越具象,傳遞神韻。


三、典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莊子》: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大宗師》)

    以"相忘"喻脫離形迹依賴,暗含"忘迹"之境。

  2. 魏晉玄學:

    郭象《莊子注》釋"坐忘"為"内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進一步闡釋"忘迹"即物我兩忘的終極狀态。

  3. 禅宗思想:

    《壇經》載"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與"忘迹"理念契合,均主張超越表象直指心性。


四、現代語義與用法

現代漢語中,"忘迹"多用于文學與哲學語境: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莊子今注今譯》(陳鼓應注譯),中華書局,1983年。 查看原文
  2. 《王弼集校釋》(樓宇烈校釋),中華書局,1980年。 原文鍊接
  3. 《二十四詩品譯注評析》(杜黎均譯注),北京出版社,1988年。
  4. 《壇經校釋》(郭朋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 原文鍊接

(注:部分古籍原文鍊接指向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線上資源,需訂閱訪問;現代著作鍊接為出版社官網書目頁。)

網絡擴展解釋

“忘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忘迹(拼音:wàng jì)指超然物外,忘卻形迹,強調精神層面的超脫,不拘泥于外在形式或世俗約束。該詞源自古典文獻,常見于哲學或文學語境中。

二、出處與用法

  1. 文獻來源
    唐代元結《惠公禅居表》中記載:“聖者忘跡,達人化心。”,意指聖賢之人能超越形迹束縛,通達者則能感化内心。
  2. 哲學關聯
    在郭象的認識論中,提出“冥而忘迹”的概念,主張通過内在體悟(“冥”)達到對外在表象(“迹”)的超越,體現道家思想中“無為”“自然”的理念。

三、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四、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文學、哲學領域,形容一種理想化的精神境界。例如:“他追求忘迹的境界,不為名利所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惠公禅居表》原文或道家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傍隘陿安然無恙鞭罰充屈舛文膽裂大庭氏大衆社會定風旗動靜有法奪勞颿颿鳳凰皂隸風陵堆逢時服臆革作含淚喊山嘩毀黃紫戽篼揮忽噍呵矯激介恃驚電扃試祭玉踽踽涼涼钜美開裂看階累重六贽龍腹卵翼率物馬屠冥室抹面你争我奪胚種潛輝謦欬啟手啟足少童受律書币缇麾停放推求外子往篇隗俄文過無辭效級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