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詩人 白居易 晚年的别號。《舊唐書·白居易傳》:“ 會昌 中,﹝ 白居易 ﹞請罷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緻仕,與 香山 僧 如滿 結香火社,每肩輿往來,白衣鳩杖,自稱 香山居士 。” 宋 劉過 《沁園春·寄稼軒承旨》詞:“鬥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被 香山居士 ,約 林和靖 ,與 東坡 老,駕勒吾回。”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白居易》:“﹝ 白居易 ﹞酷好佛,亦經月不葷,稱 香山居士 。”
“香山居士”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的别號,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香山”指洛陽香山(今河南洛陽龍門山東側),白居易晚年在此隱居,并與香山僧人如滿結社,自稱“香山居士”。“居士”原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此處既體現其晚年遠離官場、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他與佛教的淵源。
白居易因直言進谏被貶江州司馬,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後辭官歸隱洛陽香山。他常與友人吟詩飲酒,自號“醉吟先生”,并留下“香山九老會”的佳話。去世後葬于香山琵琶峰,墓園至今留存。
白居易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代表,與元稹、劉禹錫齊名,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詩風通俗易懂,代表作如《長恨歌》《琵琶行》等流傳千古,被後世稱為“詩魔”“詩王”。
“香山居士”不僅是白居易的别號,也象征其晚年淡泊名利、追求心靈自由的精神境界。該稱呼多見于史書及後人評價,如《舊唐書》記載其晚年“每肩輿往來,白衣鸠杖,自稱香山居士”。
香山居士 是指居住在香山的隱士或居民。拆分部首為“艹”、“山”和“居”,分别是草字頭部首、山字部首和居字的部首。
根據筆畫計算,香山居士總共有12畫。其中,“香”字有9畫,分别包括上橫、下橫、撇、捺、橫折、豎、橫、撇、點;“山”字有3畫,包括撇、捺和橫。
《香山居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與香山的自然環境和一些曆史人物有關。香山位于中國北京市的海澱區,以其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曆史文化而聞名。香山曾是古代文人雅士的隱居之地,許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在這裡遊山玩水、寫作詩文,形成了香山居士的形象。
繁體字“香山居士”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特别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香山居士字的形狀可能與現代有一些差别。例如,字形更為圓潤,筆畫更為繁複,但總體上保持了相同的意思。
例句:
1. 他是香山居士,喜歡在香山靜修。
2. 許多文人曾經以香山居士的身份,在香山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組詞:香山風景、香山文化、香山隱士。
近義詞:香山人、香山居民。
反義詞:城市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