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互平衡。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古者建國,使内外相制,輕重相權。” 宋 葉適 《福建運使真顯谟閣少卿趙公墓銘》:“錢會常相權,民無貴食,肆無虛券。” 廖仲恺 《錢币革命與建設》:“欲僅就錢币一問題,圖苟且一時之解決……則就現行銀币,立畫一之制,使副币與本币之數量相權。”
相權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和政治學意義的複合詞,由“相”(宰相、丞相)與“權”(權力、職權)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宰相或丞相所掌握的政治權力與職責。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現代延伸三個角度解析:
根據《漢語大詞典》,“相權”指宰相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所行使的行政決策權,包括制定政策、任免官員、處理政務等職能。其權力範圍在不同朝代有所差異,但始終是中央政權運作的核心環節。
例證:
“相權重則君權輕,君權重則相權削。”(《明史·職官志》)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七卷),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1089頁。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政治制度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302頁。
在管理學語境中,“相權”可引申為組織内高級管理者的決策與執行權,強調權力制衡與分工協作的重要性。
例:
“企業治理需明确‘君權’(董事會)與‘相權’(管理層)的邊界。”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421頁。
(注:因版權限制未提供鍊接,以上典籍可通過圖書館或權威學術數據庫查詢原文。)
“相權”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相互制衡
指權力或事物之間的相互平衡與制約。例如宋代蘇轼在奏折中提到的“内外相制,輕重相權”,強調通過權力分配實現平衡。
字義分解
宰相權力
在明代政治中,内閣大學士雖無正式宰相之名,卻實際承擔“相權”職能,但因缺乏制度認可而被稱為“名不正言不順”。
制度設計
古代政治常通過“相權”與君權、地方與中央權力的制衡來維持穩定,如宋代葉適提出的“錢會常相權”即貨币制度的平衡。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史》《明史》等文獻,或參考、4中的古文引用。
保全憋古冰月逋殘采缋草坪超雪搭分兒道典骶骨短書杜甫改取感愕幹突恭饬鈎铓冠巾瑰岸後半天見神見鬼焦坎九重鎖倦色軍井落地抹角母臨木砻暖笙樸鈍嫔貢遷導阡阡秦樓嬛薄辱莫如其不然山瓶殺青筮龜食妖收買私誠司馬青衫死訊私隱聳羨酸衷隨封損人肥己桃花雨挑招屠各讬風餧食五谷豐登吳趨香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