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帻的意思、介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帻的解釋

古代的一種長耳裹發巾。始行于 漢 魏 ,即後來的進賢冠。 晉 陸雲 《與平原書》:“一日案行并視 曹公 器物牀薦席具……介幘如 吳 幘。”《南史·褚澄傳》:“又贖 彥回 介幘犀導及 彥回 常所乘黃牛。”《隋書·禮儀志六》:“幘,尊卑貴賤皆服之。文者長耳,謂之介幘;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各稱其冠而制之。” 宋 吳自牧 《夢粱錄·駕宿明堂齋殿行禋祀禮》:“樂工皆裹介幘如籠巾,著緋寬衫,勒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介帻”一詞的解釋存在一定争議,需結合來源謹慎分析:

  1. 古代服飾含義
    根據,介帻是古代的一種長耳裹發巾,流行于漢魏時期,後發展為“進賢冠”(一種文官禮帽)。此解釋符合曆史文獻中對“帻”的常見定義(頭巾類飾物)。

  2. 可能的語義混淆
    同一來源提到介帻被拆解為“介紹”與“推薦”的組合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其他佐證,可能是對字形的誤讀。漢語中并無此成語的常用記錄,建議謹慎采納該釋義。

建議用戶進一步查閱《說文解字》《中國古代服飾史》等專業文獻,或通過博物館文物資料确認具體形制與用途。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介帻》這個詞的意思

《介帻》是指在古代以帻(zhì)介紹、傳達消息、表達意思的行為。它可以用來形容出使、累世宰相或特使等高級官員的本職工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介帻》的拆分部首是“毛”(máo)和“竹”(zhú)。它的總筆畫數是16劃。

詞源

《介帻》一詞源自于古文獻《尚書·殷虛董盨》:“介興帻。殷王師錫”。其意為帻介紹、帻傳達。後來逐漸演變為表達“介紹”、“傳達”等義。

繁體

《介帻》的繁體字為「介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介帻」的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規定,可能存在些許變化。

例句

1. 他在會議上介紹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大家的贊賞。

2. 特使帶着國王的命令,介帻前往鄰國。

組詞

介紹、介意、介入、介質、帻辭、帻禀、帻子等。

近義詞

傳達、講解、展示、闡述、說明。

反義詞

保密、隱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