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帻的意思、介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帻的解釋

古代的一種長耳裹發巾。始行于 漢 魏 ,即後來的進賢冠。 晉 陸雲 《與平原書》:“一日案行并視 曹公 器物牀薦席具……介幘如 吳 幘。”《南史·褚澄傳》:“又贖 彥回 介幘犀導及 彥回 常所乘黃牛。”《隋書·禮儀志六》:“幘,尊卑貴賤皆服之。文者長耳,謂之介幘;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各稱其冠而制之。” 宋 吳自牧 《夢粱錄·駕宿明堂齋殿行禋祀禮》:“樂工皆裹介幘如籠巾,著緋寬衫,勒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介帻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中的一種特殊首服,兼具禮儀性與實用性,主要流行于漢晉時期。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形制特征

介帻指頂部平直的巾帻,其核心特征為“屋曰介”(即頂部呈平頂硬殼狀),區别于前高後低的“顔帻”。通常以絲帛或皮革制成,覆蓋于發髻之上,下沿可包裹前額至耳後,兩側留有耳孔(稱為“收”),為官吏、士人佩戴。

二、功能與禮制意義

  1. 身份标識

    介帻在漢代為低級官吏與文士的常服首服,至東漢上升為天子、百官朝服标配。《後漢書·輿服志》載:“古者有冠無帻,秦加武将首飾為绛袙,後稍作顔題……至孝文乃高其顔題,續之為耳,崇其巾為屋,合後施收,上下群臣貴賤皆服之。” 其平頂設計象征儀态端方,體現禮制秩序。

  2. 禮儀演變

    西漢時介帻多襯于冠下(如“長冠介帻”),東漢後逐漸獨立成禮。晉代發展為“平上帻”(即介帻),與武冠搭配稱“平巾帻”,成為正式官服組成部分。《晉書·輿服志》明确将“介帻”列為太子、尚書仆射等職官朝服。

三、曆史流變與文化關聯

四、權威文獻佐證

釋源可參考:

  1. 《後漢書·輿服志下》載:“帻者,赜也,頭首嚴赜也……尚書帻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2. 《晉書·輿服志》詳述:“平冕,王公、卿助祭于郊廟服之……介帻,服文官服。”
  3. 清代訓诂著作《釋名·釋首飾》:“帻,迹也,下齊眉迹然也。或曰介帻,其形似介字也。”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晉書》及上海古籍出版社《釋名疏證補》獲取原始文獻。現代研究可參考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四章“漢晉冠巾”。

網絡擴展解釋

“介帻”一詞的解釋存在一定争議,需結合來源謹慎分析:

  1. 古代服飾含義
    根據,介帻是古代的一種長耳裹發巾,流行于漢魏時期,後發展為“進賢冠”(一種文官禮帽)。此解釋符合曆史文獻中對“帻”的常見定義(頭巾類飾物)。

  2. 可能的語義混淆
    同一來源提到介帻被拆解為“介紹”與“推薦”的組合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其他佐證,可能是對字形的誤讀。漢語中并無此成語的常用記錄,建議謹慎采納該釋義。

建議用戶進一步查閱《說文解字》《中國古代服飾史》等專業文獻,或通過博物館文物資料确認具體形制與用途。

别人正在浏覽...

百家争鳴八擡大轎八陽經笨鳥先飛敝舃慘緑愁紅察聽辰象塵躅齒班吹奏除用猝爾翠眊存查擔兒黨親繁稱博引飛舞風風韻韻風輕雲浄幹幹脆脆幹文車紅友回灘昏迷不省檢率見形浃日接論結社景初曆祲尋眷渥鋸霏屑钜橋開台款悉劉晏粟利械密捕摩呵鬧陽蓬飄乳兒三炮商葉梢泊勝算神經細胞屍玩手八叉秫酒訴説曭莽天分土地堂外外姐姐玩月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