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鹹菹的意思、鹹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鹹菹的解釋

亦作“ 鹹葅 ”。鹹菜。《晉書·良吏傳·吳隱之》:“嘗食鹹菹,以其味旨,掇而棄之。”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仲冬之月采擷霜燕、菁葵等雜菜,乾之,并為鹹葅。”《本草綱目·金石五·食鹽》﹝集解﹞引 陶弘景 曰:“以作魚鮓及鹹菹,乃言北勝,而藏繭必用鹽官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鹹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及字義分解來理解:

  1. 基本釋義
    指鹹菜,即用鹽腌制的蔬菜,屬于古代常見的食物保存方式。該詞在典籍中亦寫作“鹹葅”,“菹”與“葅”為異體字關系。

  2. 字義解析

    • 鹹:此處指鹽腌後的味道,引申為用鹽加工食物的方法。
    • 菹(zū):本義為腌菜,如《說文解字》釋為“酢菜”(酸菜)。此外,“菹”在古籍中也可指沼澤地帶或肉醬,但此處特指腌菜。
  3. 文獻例證

    • 《晉書·良吏傳》記載吳隱之因鹹菹味美而丢棄,反映其作為日常食物的普遍性。
    • 《荊楚歲時記》提到仲冬制作鹹菹的習俗,說明其季節性加工特點。
  4. 擴展補充
    古代制作鹹菹時,常選用霜後的蔬菜(如菁、葵),通過鹽漬和幹燥延長保存期。這一方法在《本草綱目》中也有提及,并與鹽的産地特性相關聯。

總結來看,“鹹菹”是古代對鹽漬腌菜的統稱,體現了傳統食物加工智慧,其名稱和用法在曆代文獻中具有一緻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鹹菹的意思

《鹹菹》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鹹味的菜蔬”。它指的是用鹽和調味品腌制過的菜蔬,通常具有鮮鹹的味道。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鹹菹的字形由“⺦”部和“⺾”部組成。其中,“⺦”部為古代漢字中的“疆”部,表示植物的形狀;“⺾”是古代漢字中的“未”部,表示植物的繁茂。鹹菹總共由14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鹹菹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繁體字為“鹹菹”,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鹹菹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戰國時期的《楚辭》中,鹹菹曾寫為“鹹蔎”。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和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例句

1. 這道鹹菹非常開胃,讓人垂涎欲滴。

2. 我喜歡在鹹菹中加入一些辣椒,增添一點火辣的味道。

3. 母親的鹹菹做得非常有味道,每次都讓我們感到溫暖和滿足。

組詞

1. 鹹魚:指經過腌制或曬幹的鹹味魚類。

2. 菹蒲:指利用陳香和香料腌制過的菱角。

3. 鹹肉:指經過腌制或鹽腌的豬肉。

近義詞

1. 鹹香:指食物或菜肴中同時具有鹽味和香氣。

2. 鹹澀:指食物或液體的味道同時帶有鹹味和澀味。

3. 鹽味:專指食物中凸顯的鹹味。

反義詞

甜味:指食物或菜肴中具有甜蜜味道的特征,與鹹菹的味道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