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子。《舊五代史·唐書·符習傳》:“臣緣故使未葬,又無嗣息,臣合服斬縗,候臣禮制畢聽命。” 元 柯丹邱 《荊钗記·慶誕》:“兔走烏飛,星移物換,看看鬢髮皤然,嗣息無緣。”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一:“ 明 末 史忠正 閣部殉節時,相傳尚無嗣息。”
嗣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特指子嗣、後代,尤其強調家族血脈的延續與繼承。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指子孫後代,承載宗族延續的責任。古代宗法制度中,“嗣息”關乎家族香火傳承,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子孫”㊟¹。該詞隱含對血脈承續的重視,常見于家訓、族譜等文獻。
本義為繼承君位或宗祧,《說文解字》釋作“諸侯嗣國也”,引申為接續、承繼㊟²。
原指呼吸氣息,《莊子》雲“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後衍生出“滋生”“繁衍”之意,如“休養生息”㊟³。二字結合,強調通過子嗣繁衍實現家族綿延。
在傳統倫理中,“嗣息”與孝道緊密關聯。《孟子·離婁上》提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凸顯子孫承嗣的社會意義㊟⁴。明清小說如《醒世姻緣傳》亦多次使用該詞,反映其對家族興衰的象征性㊟⁵。
當代使用中,“嗣息”的書面語色彩濃厚,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口語常以“子孫”“後代”替代。但其承載的宗法文化内涵,仍為研究傳統家族制度的關鍵詞㊟⁶。
參考資料來源:
㊟¹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² 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63.
㊟³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商務印書館,2007.
㊟⁴ 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1960.
㊟⁵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⁶ 馮爾康.《中國宗族制度與譜牒編纂》[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嗣息”是古代漢語中的稱謂,主要含義如下:
嗣息(sì xī)指兒子或子孫後代,核心含義是家族血脈的延續。在不同語境中側重點略有差異:
多用于描述家族傳承,如:
總結來看,“嗣息”在古代多指直系子嗣(兒子),少數語境涵蓋更廣泛的子孫後代,核心圍繞家族血脈的延續。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骯髒拜家慶搬石砸腳鬓霜不爽利虿尾銀鈎乘辂錘鍛存疑丹垩手得寸得尺疊躍敵應洞分兒女心腸肥土浮頭食改議感染力觥羊規佐海草黑心狼紅新月會彙流騞然懇誠醂柿楞頭呆腦樂情六将軍流墜粒選賣蒙懂闵仁讴頌盤杠子旁轉篇述匹力撲六貧措大旗幡取燈兒散牧升官圖蛇入筩中曲性在首善之區水陌說内思算田秩調唇弄舌迢斷吳绫汙潴先帝現款小鞋霞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