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議的意思、末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議的解釋

謙稱自己的議論。《漢書·司馬遷傳》:“鄉者,僕亦嘗厠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 宋 蘇洵 《上韓樞密書》:“昨因請見,求進末議。”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關于“粗人”》:“關于大報第一本上的‘粗人’的讨論,鄙人不才,也想妄參一點末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末議”是一個古代漢語謙辭,通常用于自謙地表示自己的見解或議論微不足道。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末議”字面意為“微末的議論”,是說話者在陳述觀點時的自謙表達,常見于古代文人書信、奏章或學術讨論中。

2. 詞源與用法

3. 相關文獻 該詞在曆代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

4. 現代應用 雖屬古語,但在仿古文體或學術讨論中仍被借用,多用于體現謙遜文風,如論文引言或書信往來中的自謙表述。

注音與拼音

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謙以自牧”的語言特色,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末議

末議,是一個漢字詞彙,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具有特定的含義和用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末議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為“木”和“言”。它的總筆畫數為十一畫。

來源

末議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度姓》中,意為末後的議論、議事的結論。在古代文獻和經典中,末議常用于表達對某事情的總結、概括或結論。

繁體

末議的繁體字為“末議”,與簡體字形式稍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末議的字形稍有變化,例如篆書、隸書等書體的書寫形式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上仍保持着“木言”的組合結構。

例句

1. 在會議的末議中,大家對這個方案進行了充分的讨論和分析。
2. 這本書提供了對曆史事件的詳細研究和末議。
3. 他在演講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以一段精彩的末議作為結束。

組詞

末事、末後、末路

近義詞

結論、總結、定論

反義詞

議論、讨論、争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