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議的意思、末議的詳細解釋
末議的解釋
謙稱自己的議論。《漢書·司馬遷傳》:“鄉者,僕亦嘗厠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 宋 蘇洵 《上韓樞密書》:“昨因請見,求進末議。”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關于“粗人”》:“關于大報第一本上的‘粗人’的讨論,鄙人不才,也想妄參一點末議。”
詞語分解
- 末的解釋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後,終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傳統戲劇角色名,一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專業解析
“末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
字面義:
- 末: 本義指樹梢,引申為末端、末尾、微小、不重要、淺薄等義。
- 議: 指議論、意見、主張、建議。
- 合義: 字面上指“微末的議論”或“淺陋的見解”。
-
引申義與用法:
- 謙辭: 這是“末議”最核心和常用的含義。說話者(或作者)在提出自己的意見或看法時,為了表示謙虛,稱自己的意見是“末議”,意指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淺見。這是一種自謙的表達方式,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的發言中。
- 微不足道的意見: 在客觀描述中,也可以指那些無關緊要、無足輕重的意見或議論。
古籍例證:
-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遂)曰:‘……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毛遂自薦時,平原君以“錐處囊中,其末立見”比喻賢士應早顯才能,毛遂反駁說如果早有機會,會整個錐尖(穎)都露出來,而不僅僅是末端(末)。這裡的“末”指末端、微末部分,雖非直接使用“末議”一詞,但“末”的微末、不重要之意相通。)
- 司馬相如《上林賦》: “且夫齊楚之事,又烏足道乎!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若此者數百千處,娛遊往來,宮宿館舍,庖廚不徙,後宮不移,百官備具。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于是乎遊戲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張樂乎膠葛之宇;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虡;建翠華之旗,樹靈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巴俞宋蔡,淮南幹遮,文成颠歌,族居遞奏,金鼓疊起,铿鎗闛鞈,洞心駭耳。荊吳鄭衛之聲,韶濩武象之樂,陰淫案衍之音,鄢郢缤紛,激楚結風,俳優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娛耳目樂心意者,麗靡爛漫于前,靡曼美色于後。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妖冶娴都,靓妝刻飾,便嬛綽約,柔桡嬛嬛,妩媚孅弱;曳獨繭之褕绁,眇閻易以戌削,便姗嫳屑,與俗殊服;芬芳漚郁,酷烈淑郁;皓齒粲爛,宜笑的皪;長眉連娟,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于側。于是酒中樂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朕以覽聽馀閑,無事棄日,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于此,恐後葉靡麗,遂往而不返,非所以為繼嗣創業垂統也。’于是乎乃解酒罷獵,而命有司曰:‘地可墾辟,悉為農郊,以贍萌隸;隤牆填塹,使山澤之民得至焉。實陂池而勿禁,虛宮館而勿仞。發倉廪以救貧窮,補不足,恤鳏寡,存孤獨。出德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與天下為更始。’于是曆吉日以齋戒,襲朝服,乘法駕,建華旗,鳴玉鸾,遊于六藝之囿,馳骛乎仁義之塗,覽觀《春秋》之林……登明堂,坐清廟,恣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不受獲。于斯之時,天下大說,鄉風而聽,隨流而化,芔然興道而遷義,刑錯而不用,德隆于三皇,功羨于五帝。若此,故獵乃可喜也。若夫終日馳騁,勞神苦形,罷車馬之用,抏士卒之精,費府庫之財,而無德厚之恩,務在獨樂,不顧衆庶,忘國家之政,貪雉兔之獲,則仁者不繇也。從此觀之,齊楚之事,豈不哀哉!地方不過千裡,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墾辟,而民無所食也。夫以諸侯之細,而樂萬乘之侈,仆恐百姓被其尤也。” (此賦篇幅宏大,描繪上林苑之巨麗與天子校獵之盛況後,借天子之口反思奢侈,提出罷獵歸農、施行仁政的主張。賦末總結齊楚諸侯沉迷遊獵之樂是“末”而非“本”,與“末議”之“末”的微末、次要之意相通,強調治國應以仁義為本。)
權威辭書釋義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作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雖未直接收錄“末議”詞條,但其對“末”的釋義(如“事物的盡頭;末尾(跟‘本’相對)”、“不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跟‘本’相對)”、“卑微;微末”)和“議”的釋義(“意見;言論”)為理解“末議”提供了基礎依據。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該詞典是收錄古漢語詞彙最全的權威工具書之一。其對“末議”的釋義通常包含:
- 謙稱自己的議論。
- 微不足道的意見。
- 并引用古籍例證(如上述《史記》的相關語境)。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這部大型古漢語辭書對“末議”的解釋側重于其謙辭用法和古籍出處。
“末議”的核心含義是謙稱自己的意見或見解微不足道、淺陋。它體現了漢語中謙遜的表達傳統。在客觀描述中,也可指那些無關緊要的意見或議論。其權威釋義主要來源于《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大型漢語辭書以及包含該詞的經典古籍文獻(如《史記》)。
網絡擴展解釋
“末議”是一個古代漢語謙辭,通常用于自謙地表示自己的見解或議論微不足道。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末議”字面意為“微末的議論”,是說話者在陳述觀點時的自謙表達,常見于古代文人書信、奏章或學術讨論中。
2. 詞源與用法
- 源自《漢書·司馬遷傳》:“陪外廷末議”,指在朝堂上參與微不足道的讨論。
- 宋代蘇洵《上韓樞密書》中“求進末議”,體現文人進言時的謙遜态度。
- 現代魯迅曾用“妄參一點末議”表達參與讨論的謙卑。
3. 相關文獻
該詞在曆代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
- 唐代祖詠詩句“文章參末議”
- 元代柳貫、清代龔自珍等均有使用
4. 現代應用
雖屬古語,但在仿古文體或學術讨論中仍被借用,多用于體現謙遜文風,如論文引言或書信往來中的自謙表述。
注音與拼音
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謙以自牧”的語言特色,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别人正在浏覽...
桉樹奧室逼上擘窠大字承伏穿透出逃觸悟畜枕叢擁電鑰地方都保飯牀奮力高爾夫球工糧灌滕悍妒韓信壇耗蠹花房火盆柿駕浪堅固子鹪明記存解箨雞肥舊眷榼榼顆粒肥料空頂帻昆弟之好寮廓靈德抛空裒斂牽目欠情趫勇清冥秋祭铨土山甸山甫扇影深考實事衰衣畋狩推驗讬處外監襪頭褲嗢嗢偉如五本相挹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