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供神祭祖的祠堂。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 元符 末, 鲁公 自翰苑謫香火祠。”
香火祠(xiāng huǒ c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供奉神灵、祖先牌位或进行焚香祭祀活动的专门场所,通常指规模较小、民间自发管理的祭祀建筑,与官方修建的大型庙宇有所区别。以下从词义、文化功能及历史渊源三方面详细阐释:
祭祀场所
指民间用于焚香点烛、供奉神佛或祖先的祠堂、小庙。其名称源于“香火”二字,本义为焚香燃火以通神明,引申为祭祀活动及祭祀场所的延续性(如“香火不断”)。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12卷,第789页。
民间信仰载体
区别于官方宗教场所(如佛寺、道观),香火祠多由地方民众自发修建,供奉地方神祇(如土地公、城隍)、家族祖先或历史人物(如关羽、妈祖),体现民间信仰的实用性与地域性特征。
来源: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2页。
祭祀与祈福
香火祠是民众进行日常祭拜、许愿还愿的场所,通过焚香、献供等仪式祈求平安、丰收或消灾解厄,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祭祀特点。
社区纽带作用
作为村落或宗族的公共空间,香火祠承载着凝聚社群、传承习俗的功能。例如,宗族祠堂(亦称“香火祠”)是家族祭祀祖先、议定族规的核心地点,维系血缘伦理秩序。
来源: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重印版,第62页。
民俗活动中心
在传统节庆(如清明、中元节)或神诞日,香火祠常成为庙会、戏曲表演等民俗活动的举办地,融合信仰与世俗娱乐。
“香火祠”一词的构成可追溯至古代祭祀文化:
明清时期,随着民间信仰的繁荣,地方性香火祠广泛分布于城乡,成为基层社会的重要文化符号。部分香火祠因灵验传说或历史积淀,逐渐发展为区域性信仰中心(如福建湄洲妈祖祠)。
来源: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第78页。
当代香火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仍存在于乡村及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其功能从纯粹的信仰场所,部分转化为文化展示空间(如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延续着传统祭祀礼仪与社区记忆。
来源:《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年度报告),山东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215页。
“香火祠”是汉语中的一个传统词汇,其核心含义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
“香火祠”指供奉神灵或祖先的祠堂,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其中“香火”象征祭祀时点燃的香烛,代表延续的敬奉;“祠”则指祭祀场所。
功能与用途
这类祠堂具有双重功能: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元符末,鲁公自翰苑谪香火祠。”此例反映了宋代官员被贬后管理祠堂的历史背景。
相关词汇
近义词包括“香火堂”(见《铁围山丛谈》注解),而“祠”本身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春祭”,后演变为祭祀场所的统称。
文化延伸
这类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民间信仰、伦理规范和社会记忆,至今在部分乡村仍保留着香火祠的祭祀习俗。
百鄽豹文鞯贲育遍地开花鞭影衬装楚管蛮絃玳瑁牛诞谈雕面低徊短吃少穿放浪不拘飜黄倒皂風信子覆蕉狗中闺襟顾盼生辉黑漆一团缓土昏虫教督较猎锦城使荆杞铠甲老样子擽捋龙鸾字龙翔虎跃懋迹模数转换器蓬发劈柴颇激蒲牒铅桶蹊蹭骎寻秋晚驱虫剂区薮岨崄人陈山桂晱晱神柩失盗书函说帖桃李之教陶丘望郡枉抑腽腯违天文艘梧桐一叶落下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