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rtise chisel] 用來鑿切榫眼的鑿子
“榫鑿”是木工術語,指一種專門用于制作榫眼的工具。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榫鑿(拼音:sǔn záo)是一種木工鑿子,專用于在木材上鑿出榫眼(即凹槽),以便與榫頭(凸出部分)咬合,形成穩固的榫卯結構。其英文對應詞為“mortise chisel”,強調其功能性。
詞源與曆史關聯
實際應用方法
使用榫鑿時需配合木工錘,按以下步驟操作:
與普通鑿子的區别
普通鑿子多用于切削平面,而榫鑿因榫眼需承受較大咬合力,通常鑿身更厚、刃部更窄,以增強抗沖擊性。
總結來看,“榫鑿”既是具體工具,也承載了中國傳統木工技藝中榫卯結構的核心智慧。
榫鑿是一個漢字詞語,榫的意思是木工制作中的零件,用于木材的連接和固定,鑿的意思是一種鑿子,用來在木材上鑿出榫的形狀。所以榫鑿的意思就是指用鑿子雕刻或制作榫的過程或方法。
榫鑿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刀(dāo)。
榫的五筆筆畫為12,鑿的五筆筆畫為10。
榫鑿這個詞在中國古代就有使用,是古代木工技藝的專有名詞。木工在制作家具或建築物時需要使用榫鑿來連接木材,增加結構的穩定性。
榫鑿的繁體字是榫鑿。
古時候,榫鑿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如“榫”字的左側木部分寫作“木”字偏旁,下面的部分寫作“囟”字偏旁,表示木材連接的形狀。而“鑿”字也經曆過一些變化,例如早期的古文字形狀為“力”字下加“又”字旁,表示使用力量在木材上鑿出孔洞。
1. 老師正在教授我們如何用榫鑿制作家具。
2. 他熟練地使用榫鑿,在木材上鑿出了一個精确的榫口。
3. 學徒們正在學習榫鑿的技術,用以提高他們的木工技藝。
組詞:榫頭(sǛn tóu)、榫孔(sǛn kǒng)、榫卯(sǛn mǎo)
近義詞:榫眼、榫槽
反義詞:鑿石、鑿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