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禅人。 唐 賈島 《送陳商》詩:“足踏聖人路,貌端禪士形。”
禅士(chán shì)是漢語中對佛教禅宗修行者的尊稱,特指精進修習禅法、追求明心見性的僧人。其釋義與來源如下:
禅宗修行者
指專修禅定、參究心性的僧人,強調通過靜坐、參話頭等方式覺悟本心。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024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需訂閱訪問)
文化引申義
在文學語境中,也借指超脫世俗、心境淡泊之人,如宋代詩詞中“禅士忘機掩竹扉”的意象。
來源:《禅宗語言與文獻集成》,中華書局,2015年。
中華書局古籍庫(部分資源開放)
構詞解析
“禅”源于梵文“dhyāna”(靜慮),“士”古義為有德行者,二字組合凸顯修行者的德行追求。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重印版。
曆史用例
唐代禅宗典籍《景德傳燈錄》已見“禅士”記載,如卷五:“時有禅士叩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來源:《景德傳燈錄》影印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公開檢索)
禅士與“禅師”“禅和子”近義,但更側重修行者的精神境界,如:
綜合來源:《五燈會元》點校本,中華書局,1984年;《蘇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禅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佛教中修習禅定的僧人,後擴展為泛指潛心修行佛法的修行者。在唐代詩人賈島《送陳商》詩中,用“貌端禪士形”形容修行者的儀态,體現了該詞早期與佛教的關聯。
現代漢語中衍生出兩層含義: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例如:
“禅士”由“禅”(梵語Dhyana的音譯,指冥想)與“士”(有學識或技能的人)組合而成,結構上強調“通過禅修達到精神境界的人”(綜合、2、3信息)。
相關古籍文獻中該詞出現頻率較低,主要集中于唐代詩文(如、7引用的賈島詩),現代使用多具比喻色彩。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指向差異。
跋足倍依笨曲玻璃勃窣材望參管騁怪赤九穿屋春正摴蒲錦蛋黃電調東阙亸翠費捐镮鑿戶等回腸百轉回颿槌金鈚舊宅抗顔為師空談快意魁闳髡截涼厚理辜淋離禮章聾丞龍退亂代論點旅程履曆片弭轍惱人泥金扇哝咶秾飾飄堕慓慓剽遬牽掣起動器嗓嗑沈吟不決守鼜霜氣橫秋松寮投綸頭針療法危豁唯美主義武漢會戰屋引鄉祀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