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灰身滅智的意思、灰身滅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灰身滅智的解釋

佛教語。謂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 隋 智顗 《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亦作“ 灰身泯智 ”。 明 智旭 《教觀綱宗》:“若灰身泯智,名無餘涅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灰身滅智是佛教術語,指小乘修行者斷除煩惱後,肉身寂滅、心識止息,達到無餘涅槃的境界。該詞由“灰身”與“滅智”兩部分構成:

  1. 灰身:指色身(肉體)如灰燼般消散,不再受生死輪回束縛。
  2. 滅智:指斷除一切心識活動,包括分别、執著等精神作用,徹底脫離認知層面的煩惱。

在佛教體系中,此狀态是小乘阿羅漢修行的終極目标,即通過滅盡五蘊(色、受、想、行、識)實現完全解脫,與菩薩道追求度化衆生的路徑不同。其思想根源見于《阿含經》,如:“煩惱盡,名無餘涅槃界,灰身滅智,捐形絕慮。”

學術依據:


來源說明: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1922年出版。
  2.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網絡擴展解釋

“灰身滅智”是佛教術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斷除一切身心煩惱,達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羅漢果的境界。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該詞由“灰身”(焚燒肉身)和“滅智”(滅絕心智)兩部分組成,表示徹底脫離生死輪回,進入無餘涅槃的狀态。其核心是斷除所有煩惱與執著,使身心不再受業力束縛。

  2. 佛教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隋代高僧智顗的《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明代智旭在《教觀綱宗》中亦沿用此說,并寫作“灰身泯智”,為同義詞。

  3. 小乘佛教的實踐意義
    在小乘教義中,修行者通過斷盡三界煩惱,結束“分段生死”(輪回中的生死),最終以焚燒肉身、滅除心智的方式證入無餘涅槃,徹底脫離因果循環。這與大乘佛教強調的“留惑潤生”(為度衆生不入涅槃)形成對比。

  4. 相關延伸解釋

    • 灰身:并非字面意義的焚燒,而是比喻舍棄色身執著。
    • 滅智:指消除分别心與煩惱心,并非否定智慧,而是超越世俗認知。
  5. 近義表達
    該詞亦作“灰身泯智”“焚身灰智”,多見于不同經論注疏中,如《肇論》《金剛仙論》等。

提示:若需了解大乘與小乘涅槃觀的差異,可進一步查閱相關佛教哲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沴飽谙世故包心菜便面表聖長垜襯托闖關東房地産發展豐廚撫幾浮移福澤剛敏槁簡歌樂狗偷鼠竊辜攉後骨後天失調禍亂胡毋金玉良言困心橫慮朗邁利賂靈帳六歲穰,六歲旱論平邏逼買爵麥門滿門茗艼闵骞貊澤暮虢朝虞慕望瓢箪僻經乾荒千秋清級嶔岩人蝦散仙神樹神通賒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睡仙灘黃渟涔通聘武敏限單閑疎狎猥羲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