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nd] 彎曲
屈曲。《韓非子·有度》:“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根據權威詞典和文獻資料,“撓曲”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拼音為náo qū,本義指物體因外力作用産生的彎曲變形,如《韓非子·有度》中"繩不撓曲"即用準繩不彎曲比喻法律公正。引申義指歪曲事實或違背原則的行為,常見于對不公正現象的批評。
二、詞源與演變 最早見于法家典籍,《韓非子》用"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強調法律剛正不阿。現代漢語中既保留物理彎曲義(如地質學中的"岩層撓曲"),也發展出抽象含義,如"撓曲作直"比喻颠倒是非。
三、專業領域應用
工程力學:指梁結構受載荷時的彎曲變形量(撓度),與材料彈性模量、截面形狀相關,計算公式為: $$ delta = frac{FL}{3EI} $$ 其中F為載荷,L為梁長,E為彈性模量,I為截面慣性矩。
地質學:描述岩層在構造應力作用下形成的平緩褶皺,如四川盆地的侏羅系地層常見此類構造。
四、使用注意 作比喻義時多含貶義,如"裁判撓曲判罰"暗指裁決不公。其反義詞為"剛直",近義詞包括"扭曲""屈折"等,但語義輕重有别。
撓曲是指物體或形狀發生變化,彎曲或彎折。它可以描述物體的形态或表達抽象的意義。
撓曲的拆分部首為手部(扌)和曲部(曰)。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撓曲是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在繁體字中,“撓”和“曲”分别為「撓」和「屈」。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關于撓曲這個詞,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撓的古字形為「弱」,曲的古字形為「曰」。
1. 他用力把木條撓曲了。
2. 時間的流逝撓曲了她的容顔。
3. 經曆了風雨洗禮,他的意志沒有撓曲。
組詞:撓折、撓腳、曲折、彎曲、曲線、扭曲。
近義詞:彎曲、屈曲、折曲、蜷曲。
反義詞:挺拔、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