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襄樊的意思、襄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襄樊的解釋

[Xiangfan] 湖北省地級市。市區面積20平方公裡,人口31萬。以輕紡為主的湖北省重要工業城市。位于湖北西北部、漢丹、襄渝、焦枝鐵路的交彙點,臨漢水,為重要水陸交通樞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襄樊作為曆史地名,指中國湖北省西北部的重要城市,現更名為襄陽市。該名稱源于古代兩大重鎮“襄陽”與“樊城”的合稱,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沿革及文化意義三方面闡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襄樊”是專有地名,指湖北省曾設的地級市,地處漢水中遊,因襄陽與樊城兩古城隔江相望而得名。其核心含義包括:


二、曆史沿革與名稱演變

  1. 襄陽與樊城的并稱(1950年-2010年)

    襄樊之名始于1950年襄陽專區設立,後于1979年升為地級市。名稱直接源于漢江北岸的樊城與南岸的襄陽古城合并,體現兩城“隔江而治,共生共榮”的地理格局。

    來源:《中國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 更名背景與文化認同

    2010年更名為“襄陽”,因“襄陽”作為曆史地名可追溯至西漢(公元前201年設襄陽縣),承載2400餘年曆史記憶;而“樊城”最早見于西周,為周宣王封仲山甫之地。更名旨在強化曆史連續性,呼應《三國演義》《射雕英雄傳》等文學經典中的“襄陽”文化符號。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商務印書館)


三、文化意義與權威引用


注:因部分權威詞典未開放線上數據庫,引用來源以紙質出版物為準。如需查閱原文,建議參考《現代漢語詞典》《中國地名大辭典》等工具書,或訪問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方志庫(需注冊訪問)。

網絡擴展解釋

“襄樊”是湖北省一個曆史悠久的城市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與地理位置

“襄樊”由襄陽和樊城兩座古城組合而成,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遊。作為地級市,它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漢丹、襄渝、焦枝鐵路在此交彙,且臨漢水,水陸交通便利。曆史上兩城隔江相望,南為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得名),北為樊城(周宣王封仲山甫于此而得名),1949年合并後稱“襄樊”。


二、曆史沿革與名稱變更

  1. 建城曆史:襄樊地區有2800多年建城史,周屬樊國,戰國為楚國要邑,三國時期成為軍事重鎮。
  2. 名稱變遷:2010年12月,“襄樊市”恢複古稱“襄陽市”,結束了60餘年的“襄樊”命名史。更名原因與曆史文化認同相關,因“襄陽”之名更早且更具文化底蘊。

三、文化意義與曆史地位

  1. 文化發源地:作為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襄樊孕育了諸葛亮(隱居隆中)、孟浩然、米芾等曆史名人,也是“三顧茅廬”“水淹七軍”等典故的發生地。
  2. 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之稱,曆史上經曆白起水灌鄢城、關羽水淹七軍、嶽飛收複襄陽等著名戰役。

四、名稱的構成與字義


五、現代發展

襄樊(現襄陽)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以輕紡工業聞名,同時依托豐富的曆史資源發展旅遊業,如隆中風景區、襄陽古城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襄樊的曆史事件或景點詳情,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具體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八及八門剝異被套跸路乘人不備次所黨固倒背手,倒背手兒燈虎颠東鬥甬恩客發爵閥門奮武負餱搞價狗頭鼠腦骨甲文字橫三竪四湔汰檢責揭帝九纮揪結嫉賢傲士決波騟峻岨狙詐開發利用窺宋賴皮狗蠟糖人連不連療治亂失馬纓昧死迷花沾草明晦品紅貧迫撲翦錢褡子穹廬蚯螾畎渎茸茸蒻笠衰飒滔滔滾滾鐵了心透光鑒退運王鈇微機慰問電閑約約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