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沉痾”。見“ 沉疴 ”。
“沈痾”是漢語詞彙,現多寫作“沉疴”,指久治不愈的重病或長期存在的頑疾。具體解釋如下:
一、字義拆分
二、讀音與書寫
三、文學與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南朝宋詩人鮑照的《自砺山東望震澤》:“以此藉沉痾,栖迹别人群。”唐代權德輿詩中也有“沉疴結繁慮,卧見書窗曙”的用例。
四、引申含義 除指身體疾病外,還可比喻:
提示:該詞常見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日常口語中多用“重病”“頑疾”等替代。若需查詢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沈痾》是一個常見的成語,表示病痛沉重,病情加重或者疾病不易治愈的意思。常用來形容一些嚴重的身體不適、病情沉重。
《沈痾》的部首是“病”和“疒”,分别屬于“病”和“疒”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4畫,其中“病”部有獨立的4畫,而“疒”部有10畫。
《沈痾》來源于《晉書·郗士美傳》的記載。故事中描述了郗士美被任命為官後,因為病重而返鄉養病,但病情并沒有好轉。他寫了一封信給朋友,描述自己的病情非常沉重,感歎病情不易治愈,用了“沈痾”這個詞。
《沈痾》的繁體字為「沈病」。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有所不同。以《沈痾》為例,古時候人們用的字形為「沈癥」。
1. 他的病情一直沈痾不愈,讓人非常擔心。
2. 情況危急,醫生正在全力治療沈痾的患者。
沈痾言重、沈痾不醒、尋醫問藥、療養、調養、重病纏身等。
重病、勢病、宿疾、深疾等。
痊愈、康複、痊愈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