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通典·職官二二》“薩寳府祆正”原注:“ 武德 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羣 胡 奉事取火咒詛。”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物異》:“﹝祆神﹞本自 波斯國 乘神通來此,常見靈異,因立祆祠。内無像,於大屋下置大小爐,舍簷向西,人向東禮。”
(2).泛指西方傳入的宗教。 清 張之洞 《哀六朝》詩:“ 睢水 祆祠日衆盛,蠟丁文字煩邦交。”
“祆祠”是古代祆教(又稱拜火教)祭祀火神的場所,具有宗教與文化雙重屬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祆祠是祆教(瑣羅亞斯德教)祭祀火神的寺院,起源于波斯(今伊朗),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其建築特征包括“大屋下置大小爐,舍簷向西”,信徒需“向東禮”進行祭祀。
延伸含義
唐代文獻中,“祆祠”有時泛指從西域傳入的宗教場所,如景教、摩尼教等,但主要指祆教寺廟。
傳入中國
祆教于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隨波斯商人傳入中國,唐代官方在長安、洛陽等地設立“薩寳府”管理祆祠,武德四年(621年)正式置官。
典型實例
祭祀儀式
祆教以火為神聖象征,信徒通過取火、咒詛等儀式表達對火神的崇拜,與中國傳統祭祀形式差異顯著。
社會功能
祆祠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西域商人(如粟特人)的聚集地,兼具文化交融與經濟活動的功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祆教在中國的傳播或祆祠建築特點,可參考《通典》《酉陽雜俎》等古籍及山西介休祆神樓實地考察資料。
祆祠是指供奉神靈的廟宇或祠堂,也可以指神靈所附近的特定地點。這些地點常常被用來舉行祭祀活動,供奉祖先或特定的神明。
祆祠的拆分部首是示字旁和礻字旁,示字旁即礻字旁與打示旁構成,示字旁意為神明,礻字旁意為禮儀。
祆祠的筆畫分為17畫,其中示字旁部分占用了13畫,礻字旁部分占用了4畫。
祆祠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動。在古代中國,人們常常在特定地點設立祠堂或廟宇,用以供奉祖先或神明。這些地方被稱為祆祠。
在繁體字中,祆祠的寫法為「祠」加上「神」旁,即「離祀」。但在現代簡化字中,将「祀」字部分統一為「礻」字旁。
在古代,「祆祠」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可以是「祆」與「祀」的組合,也可以是「神廟」的意思。
1. 他們每年都會去祆祠祭拜祖先。
2. 在鄉村,每個村莊都會有一個祆祠供奉着當地的神明。
祆祠相關的組詞有:
- 祠堂
- 祭拜
- 祖先
- 神明
- 神廟
祆祠的近義詞包括:
- 廟宇
- 神廟
- 家廟
- 祠堂
祆祠的反義詞可以是沒有供奉神靈的場所或不涉及祭祀活動的地方,例如:
- 家居
- 辦公室
- 公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