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祆祠的意思、祆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祆祠的解释

(1).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通典·职官二二》“萨寳府祆正”原注:“ 武德 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羣 胡 奉事取火咒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祆神﹞本自 波斯国 乘神通来此,常见灵异,因立祆祠。内无像,於大屋下置大小炉,舍簷向西,人向东礼。”

(2).泛指西方传入的宗教。 清 张之洞 《哀六朝》诗:“ 睢水 祆祠日众盛,蜡丁文字烦邦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祆祠是中国古代对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祆教、拜火教)祭祀场所的专称。该词由"祆"与"祠"复合构成,"祆"字最早见于《说文新附》,释义为"胡神",特指起源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祠"则指祭祀建筑,《周礼》郑玄注称"祠,犹食也,犹继嗣也",引申为供奉神灵的庙宇。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汉语大词典》将"祆祠"定义为"祆教寺院",指出其建筑形制多设祭坛供奉圣火,祭司称为"萨宝",主持宗教仪式。王力在《古代汉语常识》中强调,该词在唐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如《旧唐书》载"西域诸胡事火祆者,皆诣波斯受法焉",印证了祆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史实。

吕叔湘《中国宗教史词典》补充道,祆祠建筑多设"火坛"为核心,布局呈十字对称,这与波斯本土宗教建筑一脉相承。考古发现的山西介休祆神楼遗址,其鸱吻、瓦当纹样均带有明显西域特征,印证了《通典》"武德四年,置祆祠及官"的文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祆祠”是古代祆教(又称拜火教)祭祀火神的场所,具有宗教与文化双重属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核心含义
    祆祠是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祭祀火神的寺院,起源于波斯(今伊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其建筑特征包括“大屋下置大小炉,舍簷向西”,信徒需“向东礼”进行祭祀。

  2. 延伸含义
    唐代文献中,“祆祠”有时泛指从西域传入的宗教场所,如景教、摩尼教等,但主要指祆教寺庙。


二、历史背景

  1. 传入中国
    祆教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波斯商人传入中国,唐代官方在长安、洛阳等地设立“萨寳府”管理祆祠,武德四年(621年)正式置官。

  2. 典型实例

    • 北宋汴京(今开封)和山西介休均建有祆祠,介休祆神楼据考证可能建于北宋仁宗时期,是现存重要遗迹。
    •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祆祠内无神像,仅设火炉,体现其拜火信仰。

三、文化特征

  1. 祭祀仪式
    祆教以火为神圣象征,信徒通过取火、咒诅等仪式表达对火神的崇拜,与中国传统祭祀形式差异显著。

  2. 社会功能
    祆祠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西域商人(如粟特人)的聚集地,兼具文化交融与经济活动的功能。


四、相关辨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祆教在中国的传播或祆祠建筑特点,可参考《通典》《酉阳杂俎》等古籍及山西介休祆神楼实地考察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疾本然笔翰如流冰川作用鄙朴碧丝陈粮赤车使者踳缪吹台戴帽子丹客德性绖带东拉西扯腓肠肌奉敕俸户汾阳帽附语桧柏豪率厚土滑愍荒野毁撤会宁鹄书狐死兔泣甲床艰季角鹰警策辞金醴巨儒冒名顶替门势脑疽呶呶不休欧阳修丕变被褐怀宝妾人穷禽岂其烧烟烟失语症探头天地诛戮茼蒿脱除讬息文学史吓恐像片贤君贤朋夏首霞外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