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茅土的意思、茅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茅土的解釋

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時,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築壇,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為受封者得以有國建社的表征。《文選·李陵<答蘇武書>》:“ 陵 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 李善 注:“《尚書緯》曰:‘天子社,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土,将封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為社。’” 漢 蔡邕 《獨斷》卷下:“天下大社以五色土為壇,皇子封為王者受天子之社土,以所封之方色,東方受青,南方受赤,他如其方色,歸國以立社,故謂之受茅土。” 唐 李颀 《行路難》詩:“ 漢 家名臣 楊德祖 ,四代五公享茅土。” 明 何景明 《醉歌贈子容使湖南》:“聖朝分封重茅土,詞林禮樂超前古。” 清 蔣士铨 《一片石·夢樓》:“茅土已先滄海變,桃花休向墓門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茅土"是古代中國分封制度中的象征物,具有以下三層核心含義:

一、基本釋義 "茅土"指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授予的茅草與五色土。《漢語大詞典》記載其本義為"白茅包裹的社土",用于祭祀社稷壇的儀式。茅草取其潔白象征諸侯的忠誠,五色土代表國土疆域,《周禮·考工記》注疏稱"黃、青、赤、白、黑五色土,象諸侯受封之地"。

二、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東漢班固《白虎通義》明确記載"王者受命,諸侯封土以茅,歸功于社稷"。漢代起成為分封代稱,如《文選·李陵》載"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特指封侯資格。

三、文化内涵 茅土制度體現周代"裂土封疆"的宗法體系,《史記·三王世家》司馬貞索引稱"天子分茅土與諸侯,各建社于其國"。唐代孔穎達疏解《禮記》時強調"茅取其潔,土象征安",賦予其政治倫理的雙重象征意義。這一制度在宋元時期逐漸式微,但"茅土"作為封爵代稱仍見于明清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茅土”是中國古代分封制度中的專用術語,主要用于象征諸侯的封爵與領地。以下為詳細解釋:

1.詞源與儀式背景

古天子分封諸侯時,會築五色土壇(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按封地方位取對應顔色的土,用白茅包裹後授予受封者,作為其建立封國社稷的憑證。這一儀式被稱為“授茅土”,是周代以來分封制的核心環節。

2.象征意義

3.曆史文獻佐證

漢代文獻如《文選·李陵答蘇武書》中記載:“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表明茅土與封爵賞賜直接關聯。蔡邕等漢代學者也多次提及這一制度。

4.與其他解釋的辨析

部分詞典(如)提到“茅土”引申為“貧瘠環境”,但此釋義缺乏權威典籍支持,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誤用或引申。主流文獻中,“茅土”均指向分封含義。

5.文化影響

茅土制度強化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集權觀念,後成為曆代王朝分封藩王的範本,直至明清仍有類似儀式的變體。

“茅土”是古代政治權力與領土象征的結合體,其核心内涵始終圍繞分封制度展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緯》《漢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把場百支支悖悖表靈兵守逼勸波光馳術促辔彈痤凡語風駝浮財負輸改俗幹貨船歌風台逛膀子瑰異鶴骨松姿痕廢紅愁綠慘鴻衣羽裳混帳賈氏窺簾饑不欲食進富金剛圈謹毛失貌蠲饎爵人開爾文電橋開缺筷箧稂莠不齊連棒良懦流禍龍道馬八二棉布妙飾明信片槃停柔情綽态若有若無神桃屍居龍見時霖十圍受歲説記松風操天牢途途是道武生相能相遇羨溢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