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寖的意思、漸寖的詳細解釋
漸寖的解釋
漸進,逐漸。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度制》:“凡百亂之源,皆出嫌疑纖微,以漸寖稍長至於大。”
詞語分解
- 漸的解釋 漸 (漸) à 慢慢地,一點一點地:逐漸。漸進。漸漸。漸次。漸悟。漸冉(逐漸)。防微杜漸。 加劇:疾大漸。 疏導:漸九川。 漸 (漸) ā 浸:漸漬。漸洳(浸濕)。漸染。漸仁摩誼(用仁義之道感化教育
- 寖的解釋 寖 ì 古同“浸”,浸漬。 寖 ǐ 古同“寝”,睡眠。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漸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來理解:
-
字義拆解與核心含義:
- 漸 (jiàn): 本義指古水名(漸江,即今錢塘江),引申為副詞,表示逐步、逐漸、慢慢地。強調變化過程的緩慢、有序和持續性。
- 寖 (jìn): 通“浸”。本義指液體滲入或泡在液體中,引申為滲透、浸潤、淹沒、逐漸産生影響。強調一種由外而内、由淺入深、不易察覺的擴散或影響過程。
- 漸寖: 将兩個字的意義結合,“漸寖”表示事物逐漸地、緩慢地滲透、浸潤或産生影響。它描述的是一種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變化狀态,這種變化往往是細微的、不易被立刻察覺的,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會顯現出效果或造成深遠影響。
-
用法與語境:
- “漸寖”常用于描述社會風氣、習俗、思想、影響等的緩慢演變過程。
- 它強調變化的漸進性(漸)和滲透性/深入性(寖)。
- 在古文中,常帶有中性或略微消極的色彩,尤其用于描述不良風氣或影響的蔓延。例如,《漢書·董仲舒傳》中董仲舒的賢良對策有:“故朕垂問乎天人之應……夜郎、康居,殊方萬裡,說德歸誼,此太平之緻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于内而緻行之,則三王何異哉!……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缪,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迹而悉去之,複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聖之道,而颛為自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嚣頑,抵冒殊扞,孰爛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詩》雲:‘宜民宜人,受祿于天。’為政而宜于民者,固當受祿于天。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漸寖”,但其論述的“習俗薄惡”正是秦朝遺毒“漸寖”至漢初的結果。班固在《漢書·刑法志》中則明确提到:“禮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貧窮,豪桀務私,奸不辄得,獄豻不平之所緻也。……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發煩數,百姓貧耗,窮民犯法,酷吏擊斷,奸軌不勝。于是招進張湯、趙禹之屬,條定法令,作見知故縱、監臨部主之法,緩深故之罪,急縱出之誅。其後奸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罔寖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書盈于幾閣,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國承用者駁,或罪同而論異。奸吏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議者鹹冤傷之。” 這裡的“禁罔寖密”即指法網逐漸變得嚴密,體現了“漸寖”的過程。
- 它也可以用于描述自然現象或積極影響的緩慢形成。
-
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 “漸寖”與現代漢語中的“逐漸滲透”、“潛移默化”、“日漸浸潤”、“緩慢蔓延”等詞語含義相近。
- 它比單純的“逐漸”或“漸進”更強調變化的滲透性、深入性和不易察覺性。
-
權威來源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 (最權威的大型漢語語文工具書之一):對“漸寖”的解釋通常為“逐漸滲透;逐漸蔓延”。例如,在解釋“漸”字條目下的相關詞條時,會包含“漸寖”并給出此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此為權威出版物,具體線上鍊接需官方數據庫,此處僅列來源)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在解釋“寖”(通“浸”)時,會指出其與“漸”連用表示“逐漸滲透、影響”。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古代漢語詞典(第2
網絡擴展解釋
“漸寖”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釋義
- 拼音:jiàn jìn(根據和)。
- 含義:指事物逐步發展、漸進的過程,可理解為“逐漸”“漸漸”。例如《春秋繁露·度制》中“以漸寖稍長至於大”,即指禍亂由微小逐漸擴大(、)。
二、構詞解析
- “漸”:讀作jiàn時,表示“逐步、緩慢”,如“逐漸”“漸進”(、)。
- “寖”:通“浸”,原指浸漬、滲透,引申為“漸進感化或影響”(、)。
三、用法與示例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文言語境,現代漢語已罕見。例如:
“凡百亂之源,皆出嫌疑纖微,以漸寖稍長至於大。”(漢·董仲舒,)
四、相關建議
如需更深入研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辭書。日常使用中建議替換為現代常用詞如“逐漸”“逐步”以增強理解性。
别人正在浏覽...
邦國殄瘁暴露文學辯富辯悟差參顫顫斥臣嗤嫌沖沖創戮初霜黛青倒持戈矛登仕對焦鵝絹番木鼈繙纡高發過人海防酣呶呵奬衡服鴻經缣素卷雲冠抗竦朗燭老人與海樂觀主義龍跳虎卧陋舉鹿田媽媽論兒茅坑滂硠辟地開天破镝輕權青薪瓊瓊窮士氣派髯胡染人容輝三翮六翼襫袯市價黍薦樞垣素蜺探身彤雲密布汶陽田反踒墊無行止香署限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