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蛮书的意思、吓蛮书的详细解释
吓蛮书的解释
(1).传说 李白 曾为 唐玄宗 起草答 渤海国 可毒书,后世称为“吓蛮书”。 元 王伯成 《贬夜郎》第一折:“那里是樽前误草吓蛮书,便是我醉中纳了风魔状。”《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李白 左手将鬚一拂,右手举起 中山 兔颖,向五花牋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
(2).泛指恐吓异族的文书。 清 黄遵宪 《流求歌》:“归化虽编 归汉里 ,畏威终奉吓蛮书。”
词语分解
- 吓的解释 吓 (嚇) à 使害怕:吓唬(“唬”读轻声)。挺吓人的。 吓 (嚇) è 义同(一),用于复合词:恐吓。恫吓。 叹词,表示不满:吓,太欺负人了!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蛮书的解释 给蛮方的战书。 明 钱邦芑 《送侯若孩从军》诗:“墨磨铁盾飞新檄,箭射蛮书下故城。”
专业解析
"吓蛮书"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而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典故的特定词组,其核心含义与唐代诗人李白的传奇故事紧密相关。以下是基于典籍记载和词典释义的详细解释:
一、 词义解释
“吓蛮书”指传说中唐代诗人李白为朝廷草拟的、用以威慑或震慑外邦(特指番邦、蛮族)的外交文书或国书。其核心含义在于:
- “吓”: 意为威慑、震慑、恐吓,旨在通过言辞或气势使对方感到畏惧。
- “蛮”: 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代文化、习俗不同的外邦或异族。
- “书”: 指文书、书信、国书。
因此,“吓蛮书”整体指一种以雄辩的文辞、强大的气势或隐含的威胁来威慑外族,使其臣服或不敢侵犯的官方文书。
二、 典故来源与背景
“吓蛮书”最著名的典故出自关于李白(701年-762年)的传说,尤其在后世小说、戏曲(如《警世通言·李太白醉草吓蛮书》、明清相关剧本)中广为流传。其核心情节为:
- 外邦挑衅: 某番邦(常被附会为渤海国、吐蕃等)派遣使者递交国书,满纸皆是异域文字(或称“鸟兽之迹”),满朝文武无人能识,番使气焰嚣张。
- 李白解围: 此时,尚在翰林院供职的李白被召入宫。他精通番文,当众流利诵读番书,揭露其傲慢无礼、索要领土的狂妄要求。
- 醉草回书: 唐玄宗(或唐明皇)命李白起草回复的国书。李白要求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在醉意朦胧中挥毫泼墨,用番文写就一篇气势磅礴、义正词严的回信。
- 威慑效果: 番使读到此回书(即“吓蛮书”)后,被其文采、气势及所展现的天朝威严所震慑,惊恐万分,回国禀报后,番邦首领立刻上表请罪,归顺朝廷。
三、 用法与引申
- 历史语境: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或指代上述李白故事中的特定文书。
- 引申意义: 有时也用于比喻以犀利、雄辩的文辞震慑对手或解决棘手外交难题的行为或文书。强调文字本身具有的强大威慑力和外交效果。
- 文学形象: 此典故极大地塑造了李白“天才不羁、傲视权贵、文采斐然、为国解忧”的浪漫主义诗人形象,展现了其在外交场合的智慧与胆识。
四、 文化意义
“吓蛮书”的故事虽带有浓厚的文学演绎色彩(正史《新唐书·李白传》仅记载其代草王言,未提“吓蛮”细节),但它深刻反映了:
- 古代中国对“文治”力量的推崇,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抵过千军万马。
- 中华文化中“以文载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外交策略。
- 文人士大夫期望凭借才华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普遍情怀。
权威参考来源:
-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传》: 记载李白供奉翰林期间“代草王言”的史实基础(中华书局点校本)。
-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 早期笔记中可能包含李白轶事的雏形(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 对李白生平及才华的评述,相关传说可能被采录(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 《警世通言·第九卷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明·冯梦龙): 使“吓蛮书”典故家喻户晓的最著名话本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注本)。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吓蛮书”词条有收录和释义,引述相关典故(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作为大型古汉语辞书,亦收录并解释该词的历史典故出处。
网络扩展解释
“吓蛮书”是一个历史典故与文学意象结合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
典故起源
传说唐代诗人李白曾为唐玄宗起草回复渤海国(唐代东北部族政权)君主的国书,因其文辞威慑有力,被称为「吓蛮书」。该典故最早见于元代王伯成杂剧《贬夜郎》,明代《警世通言》中《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一章进一步传播了这一故事。
-
引申含义
后世将「吓蛮书」泛指中原王朝威慑周边民族的官方文书,强调以强势姿态震慑异族,如清代黄遵宪《流求歌》中以“畏威终奉吓蛮书”形容对琉球的威慑。
二、语言与文献依据
- 读音:xià mán shū(“吓”取威慑义时读xià)
- 词源:结合唐代「蛮」指代边疆少数民族的用法,体现古代华夷观念。
三、文化意义
该词反映了古代中国「以文慑边」的外交策略,通过文辞彰显国力与文明优越性。虽李白起草国书一事缺乏正史记载,但这一传说在戏曲、小说中的流传,使其成为文学创作中彰显文人胆识与家国情怀的经典符号。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演绎细节,可参考《警世通言》相关章节或元代杂剧《贬夜郎》。
别人正在浏览...
哀人白汁被声仓皇失措柴楥蝉急车軨成堆陈黦传世蹿腾丹黄甲乙道途儿女情多覆杅釜竈高斗梗断弓隆遘慝诡谲多变灏瀁黑潮黑路红蛋红旗报捷会次火球蒹葭倚玉树践躐鸡零狗碎沮泞军将勘劾客中口述貍变淩侪铭牌木槽马品调潜濡默被谦益桥代切务七闽青甃生的省份矢橛爽失硕腹贾説谎贪染腆嘿同盟国唾井乌面鹄形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