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人心皇皇 ”。人們内心驚恐不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但一月無君,人心皇皇,每日議立議迎,全無成説。” 吳玉章 《從甲午戰争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十七:“一時人心惶惶,謠言四起。”
“人心惶惶”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三、語法與用法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例句參考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人心惶惶”是一個表示人們心情恐慌、不安的成語。當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或社會動蕩時,人們的心理狀态常常會變得不穩定,充滿了恐懼和焦慮,這種心情就可以用“人心惶惶”來形容。
“人心惶惶”的每個字都有對應的部首和筆畫。
“人”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2畫。
“心”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4畫。
“惶”字的部首是“忄”,總共有10畫。
“人心惶惶”成語出自明代楊慎《金陵圖》:“人心惶惶,如視無物。”其中“金陵圖”是楊慎創作的一篇描寫明朝崇祯年間金陵(今南京)社會動蕩景象的記實文章。
繁體字形:“人心惶惶”對應的繁體字形為“人心惶惶”。
古時候“人心惶惶”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人”字的古字形是“亻”,表示“人”的意思。
“心”字的古字形是“㣺”,表示“心”的意思。
“惶”字的古字形是“㟵”,表示“惶恐”的意思。
1. 在地震發生後,人們的心情變得人心惶惶。
2. 社會動蕩的時候,人們的心态常常會變得人心惶惶。
組詞:惶恐、心亂如麻、驚慌失措
近義詞:人心驚惶、人心慌亂
反義詞:心安理得、坦然自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