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代将軍名號。《漢書·南粵傳》:“故歸義 粵 侯二人為戈船、下瀨将軍,出 零陵 ,或下 離水 ,或抵 蒼梧 。”
(2).指水軍。 唐 李峤 《軍師凱旋自邕州順流舟中作》詩:“尚想 江陵 陣,猶疑下濑師。” 唐 張仲素 《漲昆明池賦》:“獱獺呈形,有類於文身之俗;鳧鷖亂響,如習乎下瀨之師。”
(3).指下濑船。 清 吳偉業 《桃核船》詩:“ 漢 家水戰習 昆明 , 曼倩 偷來下瀨橫。”詳“ 下瀨船 ”。
根據權威文獻記載,"下濑"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三層含義:
一、漢代将軍名號 源自《漢書·南粵傳》記載,漢武帝時期為南征設置的軍事官職,常與"戈船将軍"并列出現。如"故歸義粵侯二人為戈船、下瀨将軍,出零陵"(《漢書·南粵傳》),這一用法多見于軍事史籍。
二、水軍代稱 唐代詩人李峤在《軍師凱旋自邕州順流舟中作》中寫道"猶疑下濑師",此處借将軍名號代指水軍部隊。張仲素《漲昆明池賦》"如習乎下瀨之師"也延續了這種借代用法。
三、古代戰船稱謂 清代吳偉業《桃核船》詩雲"曼倩偷來下瀨橫",此處"下濑"特指漢代水軍使用的輕型戰船,具有吃水淺、適航急流的特點。
另需注意:《詩經·小雅·鶴鳴》中"下濑"屬文學意象,與上述軍事術語無直接關聯。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獲取更完整考據信息。
下濑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xià lài"。它指的是水流向海洋或大河的方向流動。
下濑的部首是水(氵)和澤(沢),總共包含11個筆畫。
下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下表示向下的方向,濑指水流向下的情況。結合在一起,下濑形象地描繪了水流的方向。
下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下瀨」。
在古代漢字中,下濑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它可以寫作「下瀬」,也可以寫作「下淟」。不同的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使用過,但現在主要以「下濑」的寫法為主。
1. 河水從山上傾瀉而下,形成了一條清澈的下濑。
2. 大雨過後,下濑的水流湍急。
下濑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下濑水流、下濑速度等。
與下濑意義相近的詞語可以是水流、下流、下瀉。
與下濑意義相反的詞語可以是上湧、上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