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夏臘的意思、夏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夏臘的解釋

僧人出家的年數。僧人以七月十六日為歲首,七月十五日為除夕;出家後,以夏臘計算年歲,猶常人稱年齡為春秋。 唐 賈島 《寄無得頭陀》詩:“夏臘今應三十餘,不離樹下塚間居。” 唐 李俨 《道因法師碑》:“法師夏臘雖幼,業行攸高,獨於衆中,迥見推挹。”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清塞》:“時夏臘已高,榮望落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夏臘是漢語佛教術語,指僧人受戒後的年數,又稱“法臘”“戒臘”。該詞由“夏”與“臘”兩部分構成:“夏”源于佛教結夏安居制度,即僧人在雨季三個月(農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定居修行;“臘”指歲末,後引申為年度計量單位。夏臘每滿一年稱為“一臘”,是僧人資曆排序、法事座次的重要依據,如《景德傳燈錄》載“僧問:‘夏臘幾何?’師曰:‘虛空無耳目,何用論春秋?’”。

據《佛學大辭典》解釋,夏臘計算始于佛陀時代,旨在規範僧團秩序。唐代道宣律師在《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中明确記載:“從受戒時至解夏夜,通計若幹臘。”宋代《禅林象器箋》亦強調夏臘與寺院職務分配的關系。現代佛學研究著作《中國佛教制度史》指出,夏臘制度至今仍影響漢傳佛教寺院管理。

參考文獻: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
  3. 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夏臘”是佛教術語,指僧人出家的年數,主要用于計算僧侶的修行資曆。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夏臘(xià là)指僧人出家後的年數,類似于世俗用“春秋”表示年齡。其計算方式與佛教的“結夏安居”制度相關。


背景與計算方式

  1. 佛教歲首與除夕
    僧人将七月十六日視為歲首,七月十五日為除夕。每年夏臘增加一歲,标志出家時間的累積。

  2. 結夏安居制度
    佛教規定僧人每年農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需在寺内靜修(即“結夏安居”)。這段時間的開始和結束類似世俗的“歲首”與“舊臘”,故稱“夏臘”。


文獻用例


相關概念區分


夏臘是佛教文化中特有的年齡計算方式,既體現僧人的修行時間,也與宗教儀軌(如結夏安居)緊密關聯。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和佛教典籍,現代語境中使用較少。

别人正在浏覽...

按責鼇極百拜襃後比目連枝碧雲騢避正堂昌年儲存慈孫搗蛋鬼鬥筲之器墩子武生方骖竝路方外十友芳俎粉白黛緑浮麋扶植觀化聽風規旋孤苦零丁國廄建安體餰餌醮告極點績火眷存絕筆郡齋可讀性珂馬啃聲诳誤狼須撈鈴勞逸結合靈徒林網利益均沾梨園榜螺髻夢遊症泥诏遷卻任免三谟上交不谄山基輸芒龆日鐵釺屠者畏愞無輩五加賢姱邪燥洗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