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正堂的意思、避正堂的詳細解釋
避正堂的解釋
(1).見“ 避正殿 ”。
(2).謂讓出正廳。表示恭敬。《漢書·曹參傳》:“聞 膠西 有 蓋公 ,善治 黃 老 言,使人厚币請之。既見 蓋公 , 蓋公 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 參 於是避正堂,舍 蓋公 焉。” 晉 皇甫谧 《高士傳·蓋公》:“ 參 ( 曹參 )悅,乃避正堂舍之,師事之。”亦省作“ 避堂 ”。 唐 蘇颋 《奉和崔尚書贈大理陸卿鴻胪劉卿見示之作》:“避堂貽後政,掃第發前機。” 宋 範成大 《寄題鹿伯可見一堂》詩之一:“聊攀鐵鎖問何似,豈敢避堂邀 蓋公 ?”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七:“ 子房 之師,實維 黃石 ; 曹參 避堂,以舍 蓋公 。”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正堂的解釋 ∶正中的廳堂;正屋 ∶ 舊時官府辦公的大廳 ∶明清兩代稱府縣的長官詳細解釋.猶正屋。《周禮·考工記·匠人》“ 殷 人重屋” 漢 鄭玄 注:“重屋者,王宮正堂若大寝也。” 賈公彥 疏:“王宮正堂若大
網絡擴展解釋
“避正堂”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指讓出正廳或正殿。古代“正堂”是官宅或府邸的正廳,也是帝王處理政務的場所。避讓正堂的行為常表示對他人的恭敬或自我貶責。
- 引申意義:帝王在國家遭遇災異時避離正殿,以示自我反省、祈求消災,如《漢書》記載的典故。
二、曆史典故與用法
- 曹參避正堂:西漢丞相曹參為向學者蓋公請教治國之道,主動讓出正廳供其居住,并以師禮相待(見于《漢書》《高士傳》等文獻)。
- 文學化簡寫:唐代以降,該詞常簡化為“避堂”,如宋代範成大詩句“豈敢避堂邀蓋公”。
三、現代理解
現代語境中,“避正堂”更多用于描述對他人表示謙遜或避讓的行為,其核心仍圍繞“禮敬”與“自省”展開。需要注意的是,個别解釋(如“回避沖突”)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曹參傳》等古籍原文,或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正堂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避開正堂的地方,通常是指宅院中躲避正堂行走、活動的地方。
拆分部首和筆畫:避正堂的拆分部首是辶、土、堂,共有11個筆畫。
來源:《避正堂》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作品中,描述了一種逢年過節避免與尊長交往的情景。
繁體:避正堂的繁體字是避正堂。
古時候漢字寫法:避正堂的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字形相似。
例句:在大年初一,小明躲避正堂,不敢去拜訪爺爺奶奶。
組詞:避堂、正堂、避開、躲避。
近義詞:回避、閃避。
反義詞:直接、正面。
請按照上述要求,使用h标籤對段落标題進行排版,使用p标籤對内容進行排版。以上是關于《避正堂》這個詞的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