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言的意思、後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言的解釋

背後訾議。《書·益稷》:“汝無面從,退有後言。”《舊唐書·哀帝紀》:“雖雲勇退,乃有後言,自為簿從之酋,頗失人臣之禮。” 蔣維喬 《中國教育會之回憶》:“在社員眼光中,似乎中國教育會反借學社收入之學費以生存。社員之褊激者,即對教育會有後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後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hòu yán
含義:指在背後非議或訾議他人,即不當面表達意見,卻在私下議論。該詞帶有貶義,常用于批評不坦誠的行為。


二、出處與用法

  1. 經典文獻

    • 最早見于《尚書·益稷》:“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意為不要當面順從,背後卻議論。
    • 《舊唐書·哀帝紀》中亦有類似用法:“雖雲勇退,乃有後言。”批評臣子表面退讓,實則背後非議。
  2. 近現代用例
    蔣維喬在《中國教育會之回憶》中提到,部分社員因不滿教育會而“有後言”,體現該詞在近代仍被使用。


三、例句與延伸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總結

“後言”強調人際交往中不坦誠的行為,具有警示意義。其用法從古代延續至近現代,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舊唐書》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後言

後言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作文章或書籍最後一部分,通常出現在總結、評價或陳述作者見解等内容之後。在此之後的部分也被稱為“後記”。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後言”由“彳”和“言”兩個部首組成。

“彳”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人走”的意思。它在“後言”中的發音為“chuò”,拼音h一聲母。

“言”是另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言語”的意思。它在“後言”中的發音為“yán”,拼音y+án兩聲母。

根據部首劃分,整個字“後言”一共由9個筆畫組成。

來源

“後言”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文獻中,經常會用到“後言”來總結和概括整篇文章的觀點和結論。

繁體

繁體字“後言”與簡化字“後言”拼音和意義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古文獻和古代書籍中,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寫法,如“後言”、“後諺”等。這些寫法雖然形式有所差異,但在意義上都指代同一個詞語。

例句

1. 作者在文章的後言中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立場。

2. 這本書的後言部分提供了對整個故事的深入解讀。

組詞

1. 後記:一篇文章或書籍最後的部分,通常用來總結作者寫作過程和感想。

2. 前言:一篇文章或書籍的開頭部分,通常用來介紹文章的主題和目的。

近義詞

1. 結語:與後言類似,是整個文章或演講的結束部分,用來總結和概括觀點。

2. 總結:對一段文字或一件事情進行概括,歸納出最重要的觀點和結論。

反義詞

開篇

在文章或書籍中,通常使用“開篇”來表示開始部分,與“後言”形成反義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