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言的意思、後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言的解釋

背後訾議。《書·益稷》:“汝無面從,退有後言。”《舊唐書·哀帝紀》:“雖雲勇退,乃有後言,自為簿從之酋,頗失人臣之禮。” 蔣維喬 《中國教育會之回憶》:“在社員眼光中,似乎中國教育會反借學社收入之學費以生存。社員之褊激者,即對教育會有後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後言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後言(hòu yán)指在他人背後發表的議論或評價,通常帶有非議、指責的含義。該詞強調言論的隱蔽性與非正面性,常見于對他人行為的事後批評。例如《史記·商君列傳》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其中“怨望”即暗含“後言”之意。

二、古漢語用法解析

  1. 詞源考據

    “後言”由“後”(背後)與“言”(言論)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如《禮記·曲禮上》雲:“侍坐于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毋側聽,毋噭應,毋淫視,毋怠荒。”鄭玄注:“怠荒,謂後言也。”此處指在尊長面前失禮的私下議論。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語境特征

    • 隱蔽性:言論發生于當事人不在場時,如《後漢書·馬援傳》:“援嘗有疾,梁松來候之,獨拜床下,援不答。松去後,諸子問曰:‘梁伯孫帝婿,貴重朝廷,公卿已下莫不憚之,大人奈何獨不為禮?’援曰:‘我乃松父友也……雖貴,何得失其序乎?’松由是恨之。”後松因“後言”構陷馬援。
    • 貶義傾向:多含批評、诋毀之意。如《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朱熹集注:“雖聞善言,不為己有,是德之所棄……亦後言之類。”

三、現代引申與用例

現代漢語中,“後言”的使用頻率降低,但仍有“背後議論”“事後諸葛”等近義表達。其語義更側重“事後的非正式評價”,例如:

他對方案雖有後言,但在會議上并未提出實質建議。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後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hòu yán
含義:指在背後非議或訾議他人,即不當面表達意見,卻在私下議論。該詞帶有貶義,常用于批評不坦誠的行為。


二、出處與用法

  1. 經典文獻

    • 最早見于《尚書·益稷》:“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意為不要當面順從,背後卻議論。
    • 《舊唐書·哀帝紀》中亦有類似用法:“雖雲勇退,乃有後言。”批評臣子表面退讓,實則背後非議。
  2. 近現代用例
    蔣維喬在《中國教育會之回憶》中提到,部分社員因不滿教育會而“有後言”,體現該詞在近代仍被使用。


三、例句與延伸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總結

“後言”強調人際交往中不坦誠的行為,具有警示意義。其用法從古代延續至近現代,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舊唐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鼇鼻猜意操之過切常局逞工衒巧馳箋揣事電話亭雕變地方時斷獄二婚郎放臂訃音高銳滾沸孤星駭色還冤鴻篇昏逆講武城解補祲氛靳世進序急徵開路鬼克厲控制系統蒯劍梁獄隸草毛卷彌流閩蚋你門甯為鷄口,無為牛後拟行路難泥絮惄焉如搗漚釘旁師鵬術潛慮青田鶴啬吝蛇解是以收單疏宕樞鈞四韻詩宋之的堂封委皃五爵銷厭轄司械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