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廪庫”。糧倉;倉庫。《三國志·吳志·陸凱傳》:“當務息役養士,實其廩庫,以待天時。” 唐 元稹 《贈左散騎常侍裴公墓志銘》:“歲旱,廪庫空少,不數年皆羨溢。”
“廪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代文獻及字義分析如下:
“廪庫”讀作lǐn kù,指糧倉或倉庫。該詞由“廪”(本義為米倉)和“庫”(儲存物品的場所)組合而成,強調儲存糧食等物資的功能。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倉儲制度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三國志》《元稹集》等史料。
廪庫(lǐn k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廪”和“庫”兩個字組成。
廪字的部首是“廣”(guǎng),總共有12個筆畫;庫字的部首是“攵”(pū),總共有8個筆畫。
廪字的原本意思是指國家倉庫,用來存放糧食和谷物。後來,廪字也用來指代豐富的資源或財富。
《廪庫》的繁體字是「廩庫」。
在古代,廪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原字形是用“廣”字旁邊加上“令”字的上半部分。庫字的寫法一直保持不變。
1. 國家的廪庫儲備了大量的糧食。
2. 這個公司的廪庫豐富,資金充裕。
廪舍(lǐn shè):指官員居住的房子。
廪田(lǐn tián):指國家的官田。
倉庫、庫房、糧倉
空虛、匮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