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廪庫”。糧倉;倉庫。《三國志·吳志·陸凱傳》:“當務息役養士,實其廩庫,以待天時。” 唐 元稹 《贈左散騎常侍裴公墓志銘》:“歲旱,廪庫空少,不數年皆羨溢。”
“廪庫”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廪”與“庫”二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廪”本義指儲存糧食的倉房,《說文解字》載:“廪,谷所振入也”,特指古代官方設立的糧倉。“庫”則指貯藏物品的建築物,《禮記·月令》鄭玄注稱“庫謂車馬兵甲之處也”,後泛指官府儲存各類物資的場所。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新唐書·食貨志》載“州縣廪庫,皆納以時”,指代地方官府統一管理糧食、布帛等戰略物資的倉儲系統。宋代《宋史·職官志》進一步明确其職能:“凡州縣廪庫,掌粟米之出入,以時會計”,說明其兼具儲備與核算功能。
近義詞辨析方面,“倉廪”側重糧食儲存(《辭源》釋為“貯藏米谷的倉庫”),而“府庫”多指貴重物品倉庫(《漢書》注“府,財物所藏;庫,兵車所居”)。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與古建築學領域,如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古代倉儲建築研究》将其列為“官式倉儲建築的典型形制”。
“廪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代文獻及字義分析如下:
“廪庫”讀作lǐn kù,指糧倉或倉庫。該詞由“廪”(本義為米倉)和“庫”(儲存物品的場所)組合而成,強調儲存糧食等物資的功能。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倉儲制度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三國志》《元稹集》等史料。
班姬寶旛陛兵慘羞潺潺溶溶怅觸澄心慈闱大紅大紫燈船獨冠盾橹獨身主義杜司勳二等法日發摘分虎浮詭夫遂附影附聲附真诟詈苟延沽恩椁室谷雨後遺症話趕話懷鄉黃軒壺湌濟南市精窮今世既死霸跻堂寬懈苦思眉開眼笑梅録猛毅難老鬧紛紛撚碎僻遠錢幕撒袋桑菌色變上賬燒葬死硬素封天平地成委冰下放铦锷香草美人小猴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