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 龜茲 、 疏勒 打擊樂器之一,與羯鼓相類,以手指敲擊。後傳入中原。《舊唐書·音樂志二》:“答臘鼓,制廣於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聲甚震,俗謂之揩鼓。” 元 吳萊 《題唐明皇羯鼓錄後賦歌》:“大聲嘈嘈忽放肆,都曇答臘矧敢前。” 清 翟灏 《通俗編·聲音》:“都曇答臘,本外蕃樂部,都曇似腰鼓而小,答臘即臘鼓,肖其聲也。”
答臘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具有以下特點:
起源與傳播
起源于西域的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和疏勒地區,後隨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傳入中原地區,成為唐代宮廷及民間音樂的重要樂器之一。
形制與演奏
形制類似羯鼓,但鼓身更寬且較短。演奏時以手指直接敲擊鼓面,聲音洪亮震撼,唐代文獻記載其“以指揩之,其聲甚震”,民間俗稱“揩鼓”。
文獻記載與文化關聯
文化意義
作為絲綢之路上音樂交融的見證,答臘鼓體現了唐代多元文化的融合,并對中原音樂的發展産生了一定影響。
擴展說明
需注意“答臘鼓”與“臘鼓”的區别:前者是具體樂器,後者泛指臘月儀式用鼓(見-9)。但部分文獻中可能存在名稱混用現象,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答臘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回答臘鼓聲音所傳達之意,亦可理解為回音。下面将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答臘鼓是由“讠”和“鼓”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23。
“答臘鼓”一詞最早出現在《列子·仲尼篇》中。篇中描述了鼓聲傳達給人們的信息和回應它的意義。這個詞後來逐漸被引申為回答、回音的意思。
答臘鼓的繁體字形為「答臘鼓」。
在古代漢字中,答臘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現在我們已經習慣并普遍使用「答臘鼓」這個寫法。
1. 當你問他問題時,他總是好像打着答臘鼓一樣,從來不直接回答。
2. 我聽到了遠處的答臘鼓聲,但無法分辨它傳達的具體含義。
答臘鼓沒有明确的組詞,但可以根據需要與其他詞語組合,如答複臘鼓聲、答臘鼓的意義等。
回答、回音、答複。
提問、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