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聲調的意思、聲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聲調的解釋

(1) [tone]

(2) 指說話、讀書時聲音的高低、強弱、快慢的變化

一将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魯迅《藤野先生》

(3) 字調;漢語的四聲

(4) 音樂的調子

聲調悠揚

詳細解釋

(1).音樂的曲調或詩文的節奏。《晉書·嵇康傳》:“夜半,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 康 共談音律,辭緻清辯,因索琴彈之,而為《廣陵散》,聲調絶倫。” 唐 李賀 《出城别張又新酬李漢》詩:“吾将譟禮樂,聲調摩清新。” 清 沉鈞德 《<元詩别裁集>序》:“讀《百一鈔》,渢渢乎,洋洋乎,氣格聲調,進乎古矣。” 呂叔湘 《語文常談·聲韻調》:“有人能用馬頭琴等樂器模仿唱戲,熟習那段戲詞的人就能從那聲調的高低升降上聽出字眼來。”

(2).指說話時的腔調。 柳青 《銅牆鐵壁》第八章:“ 銀鳳 的聲調裡還是帶着她一向的堅定,隻是有些匆忙。” 阿英 《城隍廟的書市》:“一臉的憂郁,聲調也很凄楚。”

(3).漢字字音的高低升降。古漢語的聲調有平、上、去、入四類。普通話的聲調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類,另有輕聲。 王力 《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漢語是元音占優勢的語言,而又有聲調的區别,這樣就使它特别富于音樂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聲調是漢語語音系統中具有辨義作用的音高變化特征,指音節内部的高低升降模式。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聲調是“字音的高低升降”,其變化主要由音高決定,是漢語音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漢語中,聲調具有區分詞義的核心功能。以普通話為例,同一音節“ma”搭配不同聲調可表示不同含義:陰平調(mā,媽)、陽平調(má,麻)、上聲調(mǎ,馬)、去聲調(mà,罵)。這種“聲調别義”的特性是漢藏語系的典型标志,與英語等非聲調語言形成顯著差異。

聲調的語言學特征包含兩方面:

  1. 調值:聲調實際的高低升降曲度,采用趙元任創制的“五度标記法”量化。例如普通話陰平調值為高平˥˥(55),陽平為中升˧˥(35),上聲為降升˨˩˦(214),去聲為全降˥˩(51)。
  2. 調類:聲調的曆史分類體系。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演變為現代漢語各方言的調類基礎,普通話歸并為四類,粵語保留九聲,吳語普遍七至八聲。

聲調作為超音段特征(suprasegmental feature),其物理屬性體現為基頻(F0)的時變模式。實驗語音學證實,聲調感知依賴音高相對變化而非絕對頻率,且受語調、輕重音等韻律因素影響發生協同變調。例如普通話上聲在語流中常變為半上聲(21調值)。

聲調研究對漢語教學與計算語言學具有重要意義: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
  2. 王士元.《語言的探索》.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3. 袁家骅.《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 語文出版社,2001.
  4. 林焘,王理嘉.《語音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 李愛軍.《漢語語調與聲調》.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網絡擴展解釋

“聲調”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以下是主要解釋:

一、語言學中的聲調

指音節中音高變化模式,用于區分詞義或語法功能。例如:

  1. 漢語普通話有四個基本聲調:

    • 第一聲(陰平):高平調(如“媽”)
    • 第二聲(陽平):升調(如“麻”)
    • 第三聲(上聲):降升調(如“馬”)
    • 第四聲(去聲):降調(如“罵”)
  2. 聲調語言特征:

    • 60%以上人類語言屬于聲調語言(如漢語、泰語、約魯巴語)
    • 非聲調語言(如英語)通過重音區分詞義
    • 日語雖非聲調語言,但有「高低アクセント」

二、音樂中的聲調

指音高體系或調式特征:

  1. 絕對音高:如标準音A=440Hz
  2. 調式系統:如大調(明亮)、小調(憂郁)
  3. 民族音樂:中國傳統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

三、其他引申義

聲調在語言交流中尤為關鍵,普通話母語者能通過聲調差異辨别近80%同音字,這也是漢語詩歌平仄格律的聲學基礎。音樂中的聲調體系則構建了不同文化音樂風格的核心框架。

别人正在浏覽...

拜位播羅絲成湯橙子谌摯創刊詞床上施床詞不逮理促急誕宕澹茫耽誤道綱道情鄧艾吃疊見層出妒害廢寝忘餐襆巾拐孤貫覽谷風懷邪剪刀賈生矜矜業業進口稅金漚浮釘絶薪止火款實樂郊買山歸卧梅内勞斯定理民綱南能撚金披服淺戆奇賌氣疾奇葩異卉碕嵚楸桁山岡石華娥綠十年生聚守境瑣眇塌掉天魔外道提警退材為人師表萎餧無所不談綫車閑趣下澤瀉鹵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