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五言絶句。 宋 范晞文 《对床夜语》卷四:“ 唐 人五言四句,除 柳子厚 《钓雪》一诗之外,极少佳者。”
(2).指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诗体。不同于 唐 以后格律严密的五言绝句。 明 许学夷 《诗源辨体》卷十二:“五言四句,其来既远,至 王 、 杨 、 卢 、 骆 ,律虽未纯,而语多雅正。” 清 施补华 《岘佣说诗》:“ 谢朓 以来,即有五言四句一体,然是小乐府,不是絶句。絶句断自 唐 始。”
“五言四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固定格式,指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四句的短诗形式,属于“五言绝句”的范畴。这一体裁形成于汉魏时期,成熟于唐代,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格律规范
需符合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则,通常有首句押韵或隔句押韵两种形式。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平仄布局为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
begin{aligned}
&text{仄仄平平仄}
&text{平平仄仄平}
&text{平平平仄仄}
&text{仄仄仄平平}
end{aligned}
$$
结构凝练
四句分别承担“起承转合”功能:首句点题(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次句承接(“疑是地上霜”),第三句转折(“举头望明月”),末句升华(“低头思故乡”)。
题材特点
多用于写景抒情(如柳宗元《江雪》)、咏物言志(如李峤《风》)或即事感怀(如贾岛《剑客》)。因篇幅短小,常通过意象叠加营造意境,如王维《鸟鸣涧》用“人闲桂花落”四句构建空寂禅境。
历史演变
源于汉乐府民歌(如《枯鱼过河泣》),六朝文人开始雅化(谢朓《玉阶怨》),至唐代因科举试帖诗制度而格律化,成为文人最常用的诗歌载体之一。
与七言绝句相比,五言四句更显古朴简劲;较之律诗,它不要求对仗但更重余韵。这种体裁对东亚汉诗圈(如日本俳句、朝鲜时调)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言四句》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是指每句诗有五个字,每句诗有四个句子。这种诗歌形式广泛应用于古代文学创作中,具有韵味深厚、含义丰富的特点。
《五言四句》由两个词组成,《五言》中的“五”字是拆分部首,部首为“一”,笔画为“1”;《四句》中的“句”字也是拆分部首,部首为“口”,笔画为“3”。
《五言四句》是汉字文化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有人使用这种诗歌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被广泛应用于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感受。《五言四句》作为一种传统的诗歌形式,被视为一种典雅的艺术形式。
在繁体字中,《五言四句》的书写方式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区别。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汉字的形状经过了演变和发展,有些汉字的部首和笔画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是,《五言四句》中的汉字并没有发生变化,其书写方式与现代汉字相同。
《五言四句》的例句可以是古代名家的诗作,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四句》诗,每句五字,有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
组词:五言诗、四句诗、五言绝句。
近义词:五字四句、五言四句诗、五字诗。
反义词:七言八句、五字三句。
百结悬鹑駜駽驰誉充位翠岚打短道殣相属多方位饵餻法音蜚翘风息分率拂臣歌唱家割损宫灯攻权鬼岛横灾荒耄胡豆或诸监测见伏见驾焦侥静虑跻身稽沈积渍苦辛倈子邻家涖刑龙蹻经敏济末流聂夷中乾罗潜总曲惠认保弱势撒对善照市亩识职水战夙生苔梅贪荣逃灾避难苇子污坏香烛偕隐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