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logged] 雨水過多,造成農作物被淹
謂雨水過多而淹沒莊稼。《三國志·魏志·鄭渾傳》:“郡界下溼,患水澇,百姓飢乏。”《北史·齊紀下·武成帝》:“三月戊子,詔給……遭水澇之處貧下戶粟各有差。” 申躍中 《一盞抗旱燈下》:“天旱時它站得高高看笑話,水澇時淹沒了莊稼它也不心痛。”
水澇,漢語詞彙,指因雨水過多或江河泛濫,導緻農田、城鎮等區域被淹沒的自然災害現象。以下是詳細釋義:
詞典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因雨水過多或江河泛濫,造成農田、房屋等被淹沒的現象。”
《辭海》(第七版)補充:“特指持續時間較長的積水災害,常導緻農作物減産或絕收。”
成因與特征
水澇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與水災的關系
水澇屬于水災的子類型,側重描述農田積水緻災的過程,而水災涵蓋範圍更廣(如洪水沖毀建築、山洪暴發等)。
示例:“2020年長江流域水災中,湖北、安徽等地農田水澇面積達2000萬畝。”
與内澇的異同
注:二者在部分文獻中通用,但農業領域傾向區分。
農業危害
水澇導緻土壤缺氧,根系腐爛,尤對小麥、棉花等旱作物危害顯著。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我國年均因水澇損失糧食約100億斤。
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楷體标注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
《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電力出版社,2006年
《地理學詞典》,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8年
農業農村部官網《農業災害應對技術指南》
《水利科技名詞》,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水利報》2023年防汛抗旱專題報道
“水澇”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因雨水過多導緻農作物或低窪地區被淹沒的自然災害。以下是詳細解釋:
水澇(拼音:shuǐ lào)指雨水過量,超過排水系統的承載能力,造成農田、道路等區域積水泛濫的現象。其核心特征是農作物被淹,與“幹旱”形成反義關系。
古籍中已記載赈濟災民、改善排水系統等方法,現代則通過水利工程和預警機制減輕災害。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發音等語言學信息,可參考《澇的部首》等工具書。
班加西北遊褊性镖師表紙赑響吹笛楚水吳山翠霞誕登疊字頂樁地垠斷斷反走風骨糞土不如佛法更老孤辔狠鸷荒幻虺蹊火丞弧形嘉年筋骼科歲口辭口語體盲動主義馬死黃金盡汨渚嗯聲凝霭遷客潛躍旗布蚚父晴空颯踏僧衣神箭滲人沈委世燭順理成章私黩祀社酸士頹坼危重舞衫歌扇吳嶽霞布祥金小販銷子謝親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