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熙載(1799—1870)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原名廷揚(或作廷飏),後以字行,改字讓之,號晚學居士、讓翁等,江蘇儀征(今揚州)人。他是書法理論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并在篆刻領域繼承并發展了鄧石如的“鄧派”風格,被譽為明清流派篆刻史上的重要人物。
生平背景
吳熙載早年學習秦漢印作,後師從包世臣,成為其理論的實踐者。包世臣雖精于書法理論,但篆隸功底較淺,而吳熙載憑借深厚的技法,成為“鄧派”篆刻的集大成者。
藝術成就
曆史地位
他完善了鄧石如的篆刻體系,将文人意趣與技法結合,影響了趙之謙、吳昌碩等後世大家,被視為清代篆刻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
吳熙載原名存在“廷揚”“廷飏”兩種記載,可能因文獻傳抄差異導緻。其字號“讓之”更為人熟知,晚年多署“讓翁”,作品常見于書畫、印章及題跋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作品風格,可參考《吳讓之印譜》及清代藝術史相關研究。
吳熙載是一個姓氏加名字的組合,是一個常見的中國人名。姓氏“吳”是中國十大姓氏之一,而“熙載”是一個具有美好寓意的名字。
吳熙載的姓氏“吳”的部首是“口”,共有6個筆畫;名字“熙”的部首是“火”,共有10個筆畫;名字“載”的部首是“車”,共有10個筆畫。
吳熙載是根據父母的意願為孩子取的名字,多半是由父母根據其意,或者是文化背景和個人喜好來取的。
《吳熙載》這個名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沒有特定規定,可以使用傳統的繁體字或者根據當地地域的習慣來寫。
古時候,吳熙載這個名字的寫法可能會根據當時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字形與現代漢字大緻相同。
“吳熙載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他在學校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吳家、熙光、載 song
吳熙靖、吳熙珍、吳載熙
張熙載、李熙載、王熙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