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道的意思、否道的詳細解釋
否道的解釋
壅蔽之道。 宋 司馬光 《乞延訪群臣上殿劄子》:“若人君驕亢以自專,人臣怠慢以自疎,則上下之情不通,而否道成焉。”
詞語分解
- 否的解釋 否 ǒ 表示不同意,不認可:否定。 不,用在表示疑問的詞句裡:可否?。 不如此,不是這樣,不然:否則。學則正,否則邪。 可 否 ǐ 不好,壞,惡:否極泰來(“否”和“泰”,前者是壞卦,後者是好卦。指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網絡擴展解釋
“否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發音和文獻來源綜合理解:
一、基本解釋
-
讀音與核心含義
- 拼音:pǐ dào(多數權威來源如、、支持此發音)。
- 本義:指“壅蔽之道”,即上下溝通不暢、信息閉塞的狀态。例如宋代司馬光在奏折中提到,君主專斷、臣子疏離會導緻“否道成焉”。
-
誤讀與混淆
- 部分來源(如、2)标注為fǒu dào,解釋為“否認正道”,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否”字多音多義的誤用。
二、延伸解析
-
字義溯源
- “否”讀pǐ時,本義為“閉塞、困厄”,如《周易》中的“否卦”象征天地不交、萬物不通。
- “道”在此指途徑或狀态,組合後強調因阻塞導緻的不良局面。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古代政治或社會語境,批評統治者與臣民關系疏離、政令不通的現象。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三、相關例句
- 司馬光《乞延訪群臣上殿劄子》:“若人君驕亢以自專……則上下之情不通,而否道成焉。”
- 《周易·否卦》:“天地不交,否。”(引申義與“否道”相通)
四、總結
“否道”的正确讀音為pǐ dào,核心含義是“壅蔽不通之道”,多用于描述因溝通不暢導緻的負面狀态。需注意與“否(fǒu)”的常見用法(如否定、否認)區分,避免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否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不順從、不遵守。現在我們來拆分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
- 部首:⼆ (二)
- 筆畫:共9畫
《否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不同。當談到《否道》這個詞時,古人們通常會用繁體字“否道”來書寫。
以下是一些使用《否道》這個詞的例句:
1. 他總是以《否道》的态度對待他人的建議。
2. 在團隊中,你不應該采取《否道》的行為。
還有一些與《否道》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 組詞:否認、否定、否決等。
- 近義詞:不從、不從命、抗命等。
- 反義詞:順從、遵守、遵命等。
希望這些信息能為您提供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