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漏網之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比喻僥幸逃脫法律制裁的罪犯或敵人,也可形容意外脫離危險的人。含貶義,多用于形容逃脫追捕或懲罰的對象。
文獻來源
最早出自《史記·酷吏列傳序》中的“網漏于吞舟之魚”,原指法律疏漏導緻重犯逃脫。
元代鄭廷玉《後庭花》中用“急急似漏網之魚”生動描述逃脫者的倉皇狀态。
曆史典故
春秋時期,晉襄公釋放了秦将孟明視等人,三人乘船逃脫追兵,成為晉國的“漏網之魚”。
該成語常與“喪家之犬”并用(如“如喪家之狗,似漏網之魚”),強化狼狽逃脫的意象。
《漏網之魚》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逃脫法律制裁的罪犯或逃犯。
拆分部首和筆畫:
《漏網之魚》由兩個部分組成:
- 漏(lòu):它是一個由“毛”和“嬴”組成的字,總共有8個筆畫。
- 網(wǎng):它是一個由“絲”和“卄”組成的字,總共有6個筆畫。
來源:
《漏網之魚》的意思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六年》:“夫饔飧之德,角巾而褒之,椁車而弔之,桁楊而輈之,嗟爾君子有義無勝也!豈有常化之本哉!是以聖人無諸惡故,雖有漏網之魚,弗召而來也。”這裡的“漏網之魚”比喻逃脫法網的罪犯。
繁體:
《漏網之魚》是《漏網之魚》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有漏缺的漢字寫法。比如,漏字在先秦時期的金文中寫作“斿”。
例句:
- 這個詐騙犯一直是警方追蹤的對象,但他最終成了一個漏網之魚。
組詞:
- 漏洞(lòu dòng):形容法律、計劃等存在的缺點或弱點。
- 網羅(wǎng luó):指廣泛收集或聚集。
近義詞:
- 逃脫(táo tuō):指成功地離開或擺脫危險的境地。
- 未被抓獲(wèi bèi zhuā huò):指尚未被捕捉到。
反義詞:
- 大快人心(dà kuài rén xīn):指讓人們非常高興和滿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