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的意思、澶渊之盟的详细解释
澶渊之盟的解释
北宋与辽(契丹)订立的和约。1004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劝真宗亲征,真宗勉强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取胜,1005年1月,宋辽订和约: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州又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词语分解
- 澶渊的解释 中国的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详细解释.古湖泊名。又名 繁污 、 繁渊 。故址在今 河南省 濮阳市 西。 春秋 卫 地。《春秋·襄公二十年》:“盟于 澶渊 。” 杜预 注:“ 澶渊 在 顿丘
- 盟的解释 盟 é 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盟军。盟友。同盟国。盟约。山盟海誓。 指结拜弟兄:盟兄。盟弟。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 发(誓):盟誓。 笔画数:; 部首:皿;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朝(契丹)于1005年签订的和约,因签订地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别称澶渊郡)而得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
- 宋辽长期冲突:北宋建立后,与北方的辽朝因领土争端(如燕云十六州)和资源争夺频繁交战,战争持续二十余年。
- 辽军南下与宋军反击: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率军南侵,直逼澶州。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谏下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扭转战局。
二、盟约内容
- 兄弟之国:宋辽约为兄弟之邦,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
- 岁币条款:宋朝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岁币”。
- 边界划定:以白沟河(今河北雄县一带)为界,双方撤兵并承诺互不侵犯。
三、影响与评价
- 积极意义:
- 和平稳定:结束长期战争,维持宋辽边境百年和平,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如榷场贸易)。
- 减轻军事负担:宋朝节省巨额战争开支,百姓免于战乱之苦。
- 争议与局限:
- 屈辱性:部分史学家认为岁币条款带有妥协性质,反映宋朝“以财换和平”的外交策略。
- 武备松弛:长期和平导致宋辽军备松懈,面对金国崛起时无力抵御。
四、历史地位
澶渊之盟被视为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通过条约确立平等关系的先例。其“以和为贵”的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也引发关于军事防御与外交策略平衡的反思。
注:关于签订时间,多数史料记载为1005年1月(农历景德元年十二月),部分文献因历法差异表述为1004年。
网络扩展解释二
澶渊之盟是指北宋和辽国于公元1005年签订的一项和约,用以维持两国之间的和平局面。这个词可以拆分成“澶渊”和“之盟”两个部分。其中,“澶渊”中的“澶”字的部首是氵(三点水),共有10划;“渊”字的部首是氵(三点水),共有12划。而“之盟”中的“之”字的部首是丿(撇),共有3划;“盟”字的部首是皿(皿子),共有9划。
《澶渊之盟》一词的来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重要事件。当时,南宋朝廷为了保护北方边境免受辽国的侵扰,并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于1005年与辽国签订了这项盟约。由于这个盟约是在河南省的澶渊(dā鸦多音,yā鸦多义)地区达成的,所以被称为《澶渊之盟》。
关于繁体字的写法,澶渊之盟可以写作「澶淵之盟」。
在古时候,澶渊之盟的汉字写法并没有太大差异,但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如,“澶”字可能会写作“灘”字;“渊”字可能会写作“淵”字;“之”字可能会写作“之”字。这些变化主要是受到当时不同地区的书写习惯和口语的影响。
例句:《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签订的重要和约。
与澶渊之盟相关的组词可以有:“澶渊之盟书”、“澶渊之盟文献”、“澶渊之盟签署”等。
近义词可以是“北宋辽和约”或“北宋辽条约”。
反义词可以是“战争”或“敌对关系”。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