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与辽(契丹)订立的和约。1004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劝真宗亲征,真宗勉强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取胜,1005年1月,宋辽订和约: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州又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历史专有名词,特指北宋与辽国(契丹)于公元1005年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签订的和约。该盟约是宋辽两国长期战争后的重要外交协定,标志着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阶段性稳定。以下从定义、背景、内容及影响三方面解析:
定义与词源
“澶渊”为古地名,因澶州境内有湖泊“渊”而得名(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该盟约以签订地命名,属汉语词汇中“事件+地点”的构词方式,符合历史事件类名词的典型特征。
历史背景
辽国于1004年大举南侵,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谏下亲征至澶州,宋军射杀辽军统帅萧挞凛后,双方进入对峙。最终通过和谈达成协议(引自《宋史·真宗本纪》)。
核心条款
该盟约结束了宋辽25年战争状态,推动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北宋边境贸易榷场由此兴起。但岁币负担与边防松懈问题,亦为后世争议焦点(参考漆侠《辽宋西夏金史》)。现代学者评价其为“以有限妥协换取战略缓冲的典型案例”(《中国战争史》第四卷)。
学术引用来源: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朝(契丹)于1005年签订的和约,因签订地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别称澶渊郡)而得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澶渊之盟被视为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通过条约确立平等关系的先例。其“以和为贵”的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也引发关于军事防御与外交策略平衡的反思。
注:关于签订时间,多数史料记载为1005年1月(农历景德元年十二月),部分文献因历法差异表述为1004年。
标映薄触博古架不此之图惨服草骡畅好肠绪承值斥摈闯练当势典爨繁略奉玄羹沸攻具光艳黄门驸马花生仁胡秦交缚记莂解救几个径绝军鬨老屋六识论千论万卤人茅盾茂着囊櫜柅格凝网盘磨飘飘艳艳强弱青幡蚺胆僧寮摄代筮仕使心用幸事制疏简殊途同归廋人碎银泰陵探侦逃席塌台忒杀田圻脡脊文廕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