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氐的意思、大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氐的解釋

大抵;大都。《史記·秦始皇本紀》:“自 關 以東,大氐盡畔 秦 吏應諸侯,諸侯鹹率其衆西鄉。”《漢書·食貨志下》:“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 顔師古 注:“氐,讀曰抵。抵,歸也。大歸猶言大凡也。” 宋 洪皓 《松漠紀聞》卷上:“婦人皆悍妬,大氐與他姓相結為十姊妹。”《明史·楊鎬傳》:“ 鎬 未至,先奏陳十事……大氐皆苟且之事。” 章炳麟 《五無論》:“及設議院,而選充議士者,大氐出於豪家,名為************,其實依附政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大氐”意為“大抵;大都”,表示對範圍、情況的概括性描述,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大緻上”“總體上”或“大多數情況下”。例如:


字詞構成與讀音

  1. “氐”的讀音
    • 在“大氐”中,“氐”讀作dī(通“抵”),表示“歸結”“總括”。
    • 若讀作dǐ(如“根本”之意),則與“大氐”的語境無關。
  2. 通假關系
    “氐”是“抵”的通假字,“大氐”即“大抵”,屬于古代文獻中常見的借字現象。

用法與文獻例證

  1. 概括性描述
    常用于總結前文所述内容,如《明史·楊鎬傳》提到楊鎬上書陳述的十件事“大氐皆苟且之事”,即這些事大多是敷衍了事之舉。
  2. 強調普遍性
    章炳麟在《五無論》中寫道:“名為人民代表,其實依附政黨。”後接“大氐與他姓相結為十姊妹”,說明此類現象普遍存在。

“大氐”是古代漢語中表示概括、總結的副詞,強調範圍或程度上的大多數或整體情況,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核心含義可通過“大抵”或“大都”對應,讀音需注意“氐”在此處通“抵”(dī),而非表示根本的“d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氐這個詞是指中國古代居住在氐族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它的拆分部首是大和氐,總共有7個筆畫。大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據說它是由大祖先氐生命氣息擴大而來。在繁體中,大氐的寫法與簡體中相同。古時候,大氐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下面是一個關于大氐的例句:“大氐族的曆史文化非常豐富。”組詞中可以包括大氐族、大氐人等。與大氐相關的近義詞可能有氐族、氐人等,反義詞可能是其他非氐族的民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