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眇綿的意思、眇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眇綿的解釋

亦作“ 眇緜 ”。 1.遠視貌。 漢 揚雄 《法言·先知》:“知其道者其如視,忽眇緜作昞。” 李軌 注:“眇緜,遠視。”

(2).幽遠;高遠;遼遠。 唐 張九齡 《題畫山水障》詩:“封翫有佳趣,使我心眇綿。” 宋 蘇轍 《超然台賦》:“奏絲竹之憤怨兮,聲激越而眇緜。” 宋 葉適 《林叔和見訪道舊感歎因以為贈》詩:“衆駿跨險遠,獨鵠超眇綿;謂當共驂服,可以争聯翩。” 明 何景明 《織女賦》:“流波兮眇綿,緻予兮遐音。”

(3).指高空。 宋 秦觀 《次韻莘老》:“較藝先豪俊,飛聲動眇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眇綿”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文獻來源。以下是綜合多個資料後的詳細分析:

一、基本含義

  1. 微小纖細
    由“眇”(微小、細碎)和“綿”(纖細、柔軟)組合而成,形容事物微小、細碎或柔軟的狀态。例如描述細微的物體或輕柔的質地。

  2. 遙遠高遠
    在古漢語中更常見,表示空間或視覺上的幽遠、遼遠,甚至指代高空。如張九齡詩中“使我心眇綿”形容心境的深遠,秦觀詩中“飛聲動眇綿”則指聲音響徹高空。


二、詳細釋義與用例

  1. 遠視貌
    漢代揚雄《法言·先知》提到“忽眇緜作昞”,李軌注“眇緜”為“遠視”,即目光投向遠方。

  2. 抽象意境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高遠、幽遠的意境。如:

    • 唐·張九齡:“封翫有佳趣,使我心眇綿”(形容山水畫引發的悠遠思緒);
    • 宋·蘇轍:“聲激越而眇緜”(描述音樂聲的遼遠)。
  3. 異體與通假
    部分文獻中寫作“眇緜”或“渺綿”,含義相通。


三、使用場景

建議在解讀時優先參考古代文獻用例,因其含義更偏向“高遠”,而現代解釋可能受簡化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二

《眇綿》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眇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形容微弱綿延的樣子,指某種事物體态柔軟、輕盈、缥缈、綿延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眇綿》的拆分部首是目字旁(⺮)和纟字旁(纟),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眇綿》是兩個意思相近的詞語合并而成的,其中,“眇”指微小、纖細的樣子,“綿”則表示綿延、柔軟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眇綿"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漢字源流字典"中的考究,古代漢字寫法中的"眇綿"并沒有特定的寫法,可能是隨着曆史傳承的變遷而逐漸确立現代的寫法。

例句

1. 我看到那隻小鳥費盡了眼力,卻隻見到它眇綿的身影在遠處飛過。

2. 這幅畫的筆觸流暢而眇綿,給人以柔和的感覺。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眇然、眇小、綿延、綿亘、綿密

近義詞:幽微、渺茫、飄渺、蜷縮、纖細

反義詞:宏偉、粗犷、堅固、短暫、粗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