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偷俗的意思、偷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偷俗的解釋

澆薄的人情風俗。 宋 蘇舜欽 《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近逢 公素 我同好,厭憤偷俗常鬱陶。” 宋 蘇舜欽 《答韓持國書》:“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偷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成語含義(缺乏創新性)

指人的言行舉止陳腐、庸俗,缺乏獨創性和個性()。該詞由“偷”(抄襲、模仿)和“俗”(平庸、陳腐)組成,強調對創新精神的缺失。例如在文藝創作中,若一味模仿他人風格,則可能被批評為“偷俗”。

二、古漢語詞義(社會風氣浮薄)

宋代文獻中特指澆薄的人情風俗,如蘇舜欽詩句“厭憤偷俗常鬱陶”即表達對社會浮躁風氣的批判()。這類用法多出現在古代詩文,反映作者對社會道德滑坡的憂慮。

三、地方民俗(鄂西土家族習俗)

在鄂西土家族文化中,“偷俗”是一種特殊傳統,包括:

  1. 偷瓜祝壽:中秋夜偷瓜送給無子家庭寓意添丁
  2. 偷梁建房:建房時“偷”他人木材作房梁,被偷者視為吉利 這類行為雖名為“偷”,實為受認可的傳統習俗()。

注:現代漢語中主要沿用前兩種含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地方民俗釋義僅存在于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偷俗》的意思

《偷俗》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或行為舉止違背了社會常規、道德規範,顯得不合適、不得體或低俗。

拆分部首和筆畫

《偷俗》這個詞由“亻”(人字旁)和“頭”(頭部偏旁)組成。部首“亻”表示人,筆畫數為2;部首“頭”表示頭部,筆畫數為5。

來源

《偷俗》一詞源于古代文人,在文學作品中被廣泛使用。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明代白樸的《玉台新詠》:“鶴發才知早,魚死恐未死。少蜂偷俗後,老虎七日蹄。”該詞通過反襯手法表達了作家對時代風氣逐漸低俗化的不滿。

繁體

《偷俗》的繁體字為「偷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略有不同,而《偷俗》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偸俗」。

例句

1. 他的言談舉止總是那麼偷俗,缺乏應有的修養和氣質。

2. 這幅畫作過于庸俗,透露出一股偷俗的氣息。

組詞

偷懶、偷窺、偷偷摸摸、偷笑、偷拍、偷盜

近義詞

低俗、庸俗、拜金、輕浮

反義詞

文雅、大方、端莊、正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