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日昃旰食的意思、日昃旰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日昃旰食的解釋

太陽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飯。形容勤于政事。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王者臨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為懼禍及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日昃旰食”是漢語中形容勤政的經典成語,拼音為rì zè gàn shí。該成語由兩個并列結構組成:“日昃”指太陽偏西至未時(約下午1-3點),“旰食”指天色已晚才進食,合指因忙于公務延誤正常作息。這一表述最早可追溯至《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的“日昃之勞”,經漢代班固《漢書·張湯傳》完善為“日旰忘食”,最終在唐代文獻中定型為四字格。

從字義分析,“昃”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為“太陽西斜”,特指未時方位,與《周易·離卦》中“日昃之離”的天象記載呼應;“旰”在漢典網解釋為“天色晚”,《說文解字》注“旰,晚也”,二字組合精準刻畫了古代官吏處理公務至日暮的情形。

該成語常見于史書對賢臣的贊頌,如《後漢書·陳蕃傳》記載“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日昃旰食,昭假于明”,既體現勤政美德,也暗含儒家“夙夜在公”的倫理要求。現代多用于公文寫作或曆史評述,如《人民日報》在紀念焦裕祿的文章中曾用此語描述其工作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日昃旰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字面指太陽偏西(“日昃”)天色已晚(“旰”)才吃飯,比喻勤于政事或工作廢寝忘食。多用于形容執政者或專注事務的人因忙碌而延遲用餐。

  2.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抱樸子·诘鮑》:“王者臨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為懼禍及也?”。此處通過描述君主勤政的狀态,強調其憂患意識。

  3. 結構與用法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如“他日昃旰食,一心撲在政務上”。
    • 感情色彩:中性詞,無褒貶傾向,側重客觀描述勤奮狀态。
    • 成語結構:緊縮式(前後兩部分有因果關系)。
  4.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類似成語包括“日昃忘食”(形容專心忘我)、“宵衣旰食”(天未亮穿衣、天黑吃飯,強調更極緻的勤勉)。

  5. 文化内涵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對執政者勤政的推崇,隱含儒家“克己奉公”的思想,常見于史書或政論性文本中。


提示:若需具體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抱樸子》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藹彩寶柱贲鼓彩色燦錯乘其不意懲一警百出其不意除塗打怵大訓典冠飛黃騰踏封境敷菑戈檻葛衣盥濯海鱗闳博徽墨計出無聊借聽結轸急急如律令久大濟勳卷阿倦容饋邊辣味遼海渌醑罵倨沒死謀帥潛懷竊桃兒跧形扔掉榮薦上馬少不經事麝囊诜桂數黃道黑澍流私币思算提綱振領通算皖公山晩嫁違命侯我妮午午下忱象王小龍團席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