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飯。形容勤于政事。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王者臨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為懼禍及也?”
“日昃旰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字面指太陽偏西(“日昃”)天色已晚(“旰”)才吃飯,比喻勤于政事或工作廢寝忘食。多用于形容執政者或專注事務的人因忙碌而延遲用餐。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抱樸子·诘鮑》:“王者臨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為懼禍及也?”。此處通過描述君主勤政的狀态,強調其憂患意識。
結構與用法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類似成語包括“日昃忘食”(形容專心忘我)、“宵衣旰食”(天未亮穿衣、天黑吃飯,強調更極緻的勤勉)。
文化内涵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對執政者勤政的推崇,隱含儒家“克己奉公”的思想,常見于史書或政論性文本中。
提示:若需具體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抱樸子》原文。
《日昃旰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太陽升起或者落下的時候。它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日、昃、旰、食。
《日昃旰食》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日、昃、旰、食。其中,日的部首是日,筆畫數是四;昃的部首是日,筆畫數是六;旰的部首是日,筆畫數是六;食的部首是食,筆畫數是食的。
《日昃旰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觀察太陽的運行軌迹,将太陽升起和落下的時刻稱為“日昃旰食”。
《日昃旰食》的繁體寫法是「日昃旰食」。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日昃旰食》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是「曰昃旰食」。
1. 《日昃旰食》之時,太陽的餘輝映照大地。
2. 來到海邊,您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日昃旰食》的景色。
與《日昃旰食》相關的組詞有:
1. 日出: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來。
2. 昏暗:天黑下來,光線變得模糊的狀态。
與《日昃旰食》近義的詞語包括:
1. 日出: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來。
2. 日落:太陽從地平線下落。
與《日昃旰食》反義的詞語是:
1. 黃昏:太陽落山之後天色變暗。
2. 清晨:太陽剛剛升起時的早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