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謂顯示症狀難治的衰脈。《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平脈法>》:“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注:“若一息二至,名曰損脈,是氣衰無胃,故為難治也。”
“損脈”是中醫學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損脈(拼音:sǔn mài)指中醫診斷中一種顯示病情危重、難以治療的衰微脈象。其核心特征是脈搏跳動異常緩慢,表現為“一息二至”(即一呼一吸間僅跳動兩次),遠低于正常脈率(一息四至),提示患者氣血嚴重虧損,胃氣衰竭。
該詞源自《傷寒論·平脈法》,原文記載:“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注解進一步說明,損脈是氣衰無胃的表現,預後極差。中醫認為,脈象反映人體氣血狀态,損脈的出現多與久病、元氣耗竭相關。
需注意的是,個别非權威來源(如)将“損脈”引申為成語,比喻治療不當導緻病情加重。但此解釋未見于經典醫學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在中醫語境中,損脈是危重病候的脈象标志,需綜合其他症狀辨證施治。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醫宗金鑒》《傷寒論》等典籍原文。
損脈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損和脈。
損字的部首是手,共七筆。脈字的部首是肉,共十一筆。
損脈的意思是傷害、使受損。它常用于形容身體的脈絡出現異常,或指人感到疲憊、虛弱。
損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黃帝内經》這本古代醫學經典。在其中,損脈描述了人體生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在繁體字中,損脈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但損脈的寫法基本保持了一緻。
以下是一些關于損脈的例句:
1. 經常熬夜會導緻損脈。
2. 這種藥能夠治療損脈。
接下來是一些與損脈相關的組詞:
1. 損傷:指使受損、受傷。
2. 脈搏:指心髒跳動時在人體血管中造成的脈動。
3. 損害:指對某物或某人産生不良影響,使其受到傷害。
相反義詞:
健康:指身體或心理狀态良好,沒有疾病或弱點。
恢複:指恢複到原來的狀态,痊愈。
總之,損脈是一個描述身體脈絡異常或人感到疲憊虛弱的詞語。其部首分别是手和肉,意思是傷害、使受損。損脈一詞來源于《黃帝内經》,在繁體字中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一些與損脈相關的詞語包括損傷、脈搏和損害,而相反義詞則是健康和恢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