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臣下无君命不得自行专断。《公羊传·僖公三十年》:“冬, 天王 使宰 周公 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 晋 。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为政尔。” 何休 注:“不从公政令也,时见使如京师而横生事,矫君命聘 晋 ,故疾其骄蹇自专。” 徐彦 疏:“﹝大夫无遂事,﹞正以臣无自专之道也。” 汉 刘向 《说苑·奉使》:“《春秋》之辞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无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何也?曰:此义者各止其科不转移也。不得擅生事者,谓平生经常也;专之可者,谓救急除祸也。”《汉书·冯奉世传》“议者以 奉世 奉使有指,《春秋》之义亡遂事, 汉 家之法有矫制,故不得侯” 唐 颜师古 注:“无遂事者,谓临时制宜,前事不可必遂也。” 王先谦 补注:“ 宋祁 曰: 师古 误注‘遂事’,可駮。 苏舆 曰:《公羊》 桓 八年传:‘遂者何,生事也,大夫无遂事。’此用其义。 何 注:‘生,犹造也。专事之辞。’”
“无遂事”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固定表达,其核心含义是“不要放任事务自行发展”或“不可对事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该词组强调在处理事务时应保持主动干预和谨慎负责的态度,避免因疏忽或懈怠导致不良后果。以下是具体解析:
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不要”“不可”。
动词,本义为“放任”“顺其自然”,引申为“听任”“不加干预”。
例:《说文解字》释“遂”为“亡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放任之义。”
名词,指事务、职责或具体工作。
组合释义:
“无遂事”即告诫人们不可对事务采取放任态度,需主动承担责任并积极干预。
此短语多见于先秦典籍,体现古代对职责的严谨态度: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无遂事,无专行。”
此处“无遂事”与“无专行”并列,指不独断专行,亦不放任事务失控,体现对权责的平衡把握。
虽为古语,其精神仍适用于当代:
权威参考来源:
“无遂事”是古代汉语中的特定表达,其核心含义为臣子未经君主授权不得擅自决断事务。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无遂事”指臣下在未获得君主明确命令时,不可自行专断行事。其中“遂”意为“专断、擅自”,强调对权力范围的约束。
该词最早见于《公羊传·僖公三十年》,记载鲁国公子遂受命出使周朝都城后,未经鲁僖公允许擅自前往晋国,被批评为“大夫无遂事”。汉代何休注解称此举“矫君命”“骄蹇自专”,徐彦进一步指出“臣无自专之道”。
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古汉语教学,常作为分析先秦政治制度的例证,体现早期官僚体系的运作规则。
若需查阅原始文献,可参考《公羊传》相关章节,或汉典、沪江词典等工具书。
百足被酒倍日标显闭口韵彩凤随鸦长头儿铲蹚崇班宠待疵厉代雁刁刺剁斧封廕蜉蝣岛躬行光澈鬼揶揄国魂黑白混淆会谈降年箭张甲乙科急方军鞞刊立兰闺老鵶留芳百世落木马棚风苗绪母兄普递牵挂潜惊桥死清折痊损权子母让叙三车诗神四楞锏泗上俗尘台衔题肩亭亭款款同符驼脂违恋无可名状现阶段鲜完肖翘下品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