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有土地。《管子·揆度》:“其若有子弟師役而死者,父母為獨,上必葬之,衣衾三領,木必三寸,鄉吏視事,葬於公壤。”
“公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公壤”指公有土地,即不屬于個人、而由集體或國家所有的土地。這一概念最早見于《管子·揆度》,其中提到對戰争中犧牲者的安葬安排:“葬於公壤”,即使用公共土地進行埋葬。
字義拆分
曆史背景與用途
根據《管子》記載,公壤可能用于公共事務,例如安葬因公殉職者(如戰争、勞役中死亡的人)。古代政府通過此類制度體現對集體利益的維護。
與現代概念的關聯
類似今天的“國有土地”或“集體用地”,但“公壤”更側重古代社會制度下的土地管理方式,常用于文獻或曆史研究場景。
總結來看,“公壤”是古代土地制度的重要概念,反映了早期國家對資源分配和公共事務的規範。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用例,可參考《管子》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公壤,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公”和“壤”。
“公”的部首是“八”,讀音是gōng,有4畫。而“壤”的部首是“土”,讀音是rǎng,有16畫。
公壤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通常用來形容土地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地方。繁體寫法為“公壤”。
在古代漢字中,公壤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公土”,表示土地廣闊、肥沃。另一種寫法是“壤土”,表示土地肥沃、富饒。
1. 這片土地十分公壤,適合種植各種作物。
2. 這個農場的土壤貧瘠,遠不如那片公壤。
公壤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
1. 公地:指屬于公共利益的土地。
2. 壤色:指土壤的顔色。
3. 壤土:指土壤。
與“公壤”意思相關的近義詞有肥沃、富饒、沃土。而與之相反的詞語則是貧瘠、不毛、荒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