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国 时的 吴国 与 蜀国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但可然赞其伐 蜀 ,而自説新据诸郡,未可兴动, 吴 必不敢越我而独取 蜀 。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 吴 蜀 之利。”《晋书·愍帝纪论》:“ 王弥 者, 青州 之散吏也……新起之寇,乌合之众,非 吴 蜀 之敌也。”
(2).泛指 吴 地与 蜀 地。《宋史·儒林传六·陈亮》:“夫 吴 蜀 天地之偏气, 钱塘 又 吴 之一隅。”
“吴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语境理解:
以上内容综合了词典释义、历史文献及文学引用,更多细节可参考《三国志》《晋书》等原始资料。
《吴蜀》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表示中国古代两个国家的合称。其中,“吴”指代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而“蜀”则指代了另一个国家。
根据《康熙字典》,吴的部首是口,总计4个笔画;蜀的部首是虍,总计7个笔画。
《吴蜀》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泛指两个国家的合称。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分别存在着以“吴”称呼的吴国和以“蜀”称呼的蜀国。因此,吴蜀一词可以用来表示这两个国家的统称。
《吳蜀》是《吴蜀》的繁体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吴的形状稍有不同,它们的写法是「吳」和「蜀」。
1. 唐朝时期,吴蜀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
2. 吴蜀之间的边界争端导致了长时间的战争和冲突。
吴蜀并没有固定的组词形式,但可以根据具体语境组成相关的词语,例如:吴蜀关系、吴蜀文化、吴蜀战争等。
吴蜀并没有特定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使用相关的词语来表达类似或相反的含义。
哀思翱翱阿屈缠齿羊嗔嫌充沛登涉典纬调外递奏風霾蜂螘负伤干聒攻发公索哈呀借一步机暇壳子劳教两豫寮宰历日旷久六联蛮弦毛厘美善暮烟驽箭离弦破愁为笑破门而入葡萄紫歉薄愆暘青红倾筐琼树取结儒行散栎神虑甚至于水楼四明狂监私邪贴换蹄迒梯阶通共有无通籍脱序纬度地带性五行相克寤寐无业游民諴口仙署鲜言鞋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