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性情柔和。《列子·湯問》:“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
(2).溫順之心。 南朝 宋 顔延之 《赭白馬賦》:“弭雄姿以奉引,婉柔心而待禦。” 清 姚鼐 《王君病起有詩見和因複次韻贈之》:“渥窪天馬或跅弛,那遽柔心受持鞚。”
(3).謂安其心,收斂其心。 宋 贊甯 等《宋高僧傳·感通二·唐廬江潛山天柱寺惠符》:“﹝ 惠符 ﹞勇氣過人,角力馳逐,無能及者。然其任俠,且厭在家,忽投 香巖寺 ,矯迹柔心,淳淑頓變,納法之後……安禪不動。”
“柔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性情柔和
指性格溫潤、不剛烈,如《列子·湯問》中描述“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這一用法強調内在的平和與謙遜。
溫順之心
多用于形容人或物的順從特質,如南朝顔延之《赭白馬賦》提及“弭雄姿以奉引,婉柔心而待禦”,清代姚鼐的詩中也以“柔心”比喻馴服之意。
收斂心性
宋代《宋高僧傳》記載惠符“矯迹柔心,淳淑頓變”,指通過收斂心性達到内在的安定與轉變。
例句參考:
“表溫柔心性”(出自詩詞,形容溫婉性格)。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和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列子》、顔延之文集等原始文獻來源。
柔心是一個含有深刻涵義的詞彙,表示一個人心靈溫柔、善良、體貼的狀态。柔心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與“心”。其中,“木”表示柔軟、順從的意思,“心”則代表心靈、内心。總體來說,柔心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内心柔軟、溫和的狀态。
根據字形結構和筆畫,柔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和心。木為上半部分,心為下半部分。左側的木部表示本字的本義和特征,即柔軟、順從;右側的心部表示詞義所指,即心靈、内心。總共有9畫。
柔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在《詩經·魯頌·碩鼠》中有一句詩:“佼彼柔桑,言切其切。”這句詩中的“佼彼柔桑”就是指順從、柔軟的形象。隨着時間的推移,柔心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詞彙,用來形容一個人内心溫和、善良的品質。
在繁體字中,柔心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柔心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略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柔心的古字形為“韖”。這個字由“韋”和“心”兩個部首組成,與現代寫法有所差異。
以下為柔心的一些例句:
與柔心相關的詞彙有:溫柔、體貼、善良、親切等。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善于表達關愛和理解他人。
與柔心相反的詞彙包括:剛硬、冷漠、無情等。這些詞語都代表相反的心理狀态,與柔心截然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