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生。謂産兒足先出。《左傳·隱公元年》:“ 莊公 寤生,驚 姜氏 ,故名 寤生 ,遂惡之。” 杜預 注:“寐寤而 莊公 已生,故驚而惡之。” 楊伯峻 注:“ 杜 注以為寤寐而生,誤。寤字當屬 莊公 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猶言逆生,現代謂之足先出。 明 焦竑 《筆乘》早已言之,即《史記·鄭世家》所謂‘生之難’。 應劭 謂生而開目能視曰寤生。則讀寤為悟,亦誤。其他異説尚多,皆不足信。”
“寤生”是古代文獻中一個争議性詞彙,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元年》中“莊公寤生,驚姜氏”的記載。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
主流觀點認為“寤生”即“逆生”,指胎兒出生時腳先出,屬于難産。這一說法得到極高權威性來源的支持(),并被中華書局《古文觀止》等經典注本采用。因難産導緻姜氏受驚,故厭惡莊公,成為《鄭伯克段于鄢》中母子矛盾的關鍵背景。
《風俗通》記載“凡兒堕地,能開目視者,謂之寤生”,即嬰兒出生時已能睜眼。此說認為“寤”通“悟”,強調嬰兒醒覺狀态()。
部分醫學文獻提出“寤生”指嬰兒出生後未啼哭,即“悶臍生”或“夢生”,需通過拍打等方式喚醒()。
少數觀點認為姜氏在睡夢中分娩,醒後驚覺,故稱“寤生”()。
有學者結合古代民俗,提出“寤生”可能與出生時辰禁忌相關,類似“五月五日生”的忌諱(),但此說未成主流。
最廣泛接受的是“逆生難産”說,其他解釋多從不同角度補充。需結合《左傳》語境理解,莊公因出生異常導緻母親厭惡,進而引發後續政治鬥争。建議參考《左傳》原文及權威注疏(如、3、4)進一步考證。
寤生(wù shēng)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醒來、蘇醒”。
寤生的拆分部首是宀(mián,表示與房屋有關的字),生(shēng,表示生命有關的字),共有13個筆畫。
寤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中,其中有一句:“或寤言無它;或寤予獨與”。這句詩表達了蘇醒的意思。
繁體字的寤生為“寤生”。
在古代漢字中,寤生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形寫作“寤醒”。
1. 他在手術後終于寤生過來。
2. 當鬧鐘響起時,他寤生了。
寤覺(醒悟)、寤言(蘇醒說話)、寤寐(醒睡)、寤寐思議(醒來後思考)、寤寐皆驚(醒來都吓一跳)。
蘇醒、醒來、覺醒。
昏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