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劣的衣食。常形容生活清苦。《三國志·魏志·司馬朗傳》:“雖在軍旅,常麤衣惡食,儉以率下。”
“麤衣惡食”是由“麤衣”與“惡食”組成的漢語成語,現多寫作“粗衣惡食”。該詞源自古代漢語,形容穿着粗糙衣物、食用粗劣食物的簡樸生活狀态。以下從詞源、釋義及用法三個層面分析:
一、詞義解析
“麤”為“粗”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為“行超遠也”,後引申為“不精”之意。“麤衣”指質地粗劣的衣物,“惡食”意為粗陋的飯食。二者連用最早見于史書典籍,如《三國志·魏書·司馬芝傳》載:“性亮直,不矜廉隅,麤衣惡食,終始如一”,以描述人物清貧自守的品格。
二、文化内涵
該成語在古代文獻中多含褒義,體現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北宋司馬光《訓儉示康》中“衆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即通過“粗衣惡食”倡導節制欲望的價值觀。現代漢語中,其語義趨于中性,既可指物質條件匮乏,也可用于贊賞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三、使用規範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該詞屬于書面語範疇,常見于曆史評述、文學作品及道德訓誡類文本,口語中多用“粗茶淡飯”等替代表達。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在當代生活場景中誤用古語色彩過重的表述。
“麤衣惡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ū yī è shí,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衣着簡陋、飲食粗劣的生活狀态,常用于形容生活清苦困頓。該成語通過“衣”與“食”的粗劣,突出物質條件的匮乏。
字義拆解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司馬朗傳》:“雖在軍旅,常麤衣惡食,儉以率下。”,描述司馬朗在軍中仍以節儉為下屬表率。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篇章或成語詞典。
寶帶八刑博攬蠶作長嘯公刍論初生牛犢不怕虎雛子貸全誕性等人頂門正眼定于禘祀東遊西蕩都知惡人自有惡人磨鵝絨繁費卦兆漢大心實恒明畫戟患險華沙慧藏夾囊薦鹗簡恣挾治覺悟拉練琅然狼牙錘俚詞厲聲馬士明瞳拿一手内工尼山強虜戎律散簪殺并殺雞炊黍山僧紗羊莘莘石首松根嵩牛太平天囯屯阨嗡鼻音饷糧想望風褱獻饋銷印戲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