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乃的意思、无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乃的解释

[wouldn’t that be…?] 表示委婉反问。不是;岂不是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

详细解释

亦作“ 无迺 ”。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测度的语气。《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唐 韩愈 《行难》:“由宰相至百执事凡几位,由一方至一州凡几位,先生之得者,无乃不足充其位邪?” 元 萨都剌 《相逢行》:“郎君别后瘦如许,无迺从前作诗苦?”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邵廷铨》:“公子此际利害,间不容髮,不急为之救,乃又虑及未然,兄之计无乃左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委婉推测副词,由否定副词"无"与语气助词"乃"复合构成。该词在文言文中的核心功能是表达说话者对所述内容的谨慎推断或商榷态度,相当于现代汉语"恐怕是""岂不是"的委婉表达。其语法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句法结构上常与疑问语气词"乎""与"等配合使用,形成"无乃...乎"的固定句式。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中,通过疑问句式弱化否定力度,既表达对军事行动的疑虑,又保持礼仪分寸。

二、语义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包含对命题真实性的推测,又隐含对所述内容合理性的质疑。如《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通过推测性反问,既批评冉有的失职,又避免直接指责的尖锐性。

三、语用价值体现在交际策略层面,符合古代"婉而成章"的表达传统。在《国语·周语》"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的用例中,通过推测句式既达到劝谏目的,又维护了君臣对话的礼节规范。

该词的历史演变轨迹清晰:甲骨文时期已见"乃"作语气助词的用法,西周金文中开始出现"无乃"组合,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使用高峰。汉代以降随着口语化发展逐渐式微,但在仿古文体中仍保留其语法功能。现代汉语中其语义功能由"恐怕""莫非"等副词继承发展。

网络扩展解释

“无乃”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主要用于表达委婉的推测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莫非”“恐怕是”“难道不是”等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无乃”由“无”(没有)和“乃”(结果)构成,字面可理解为“没有(某种原因),结果却如此”,常用于对某种情况的委婉质疑或推测。例如《论语·季氏》中的“无乃尔是过与?”(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二、核心用法

  1. 委婉反问
    表示对某种观点或行为的质疑,但语气较为含蓄。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的“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合适吧?)。
  2. 推测语气
    相当于“莫非”“恐怕是”,用于对不确定情况的推测。如《论语·雍也》的“无乃太简乎?”(这恐怕过于简单了吧?)。

三、使用场景

四、例句解析

  1. 《论语·季氏》
    “求,无乃尔是过与?”
    (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解析:通过反问强调责任归属,但语气不失礼节。
  2.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疲惫,远方的君主又有防备,恐怕不合适吧?)
    解析:以推测语气委婉否定军事行动的可行性。

五、现代应用

虽然“无乃”在现代口语中已不常见,但在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或仿古语境中仍可能使用。例如:“君此举无乃欠妥?”(您这样做恐怕不太妥当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嗟埃塞俄比亚高原宾附驳饬不法古不修今长须主簿长眼蛏干敕答垫上运动雕章绘句东床方石法头例首风月主佛佛副次敢只是赶子公荒关会黄犬懽呼荐蒋见习期笺札讥论堇泥进贤黜佞挤拥科则匡神拉马克两姨赁值溜浄泷吏明莹捻粉凝祥池攀翻骈支飘飘然平波破敝清润戎臣若有若无唼哫生立吐槽颓阤误工巫峡五噫吴语香节向吴亭嚣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