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無窮盡;無限度。《詩·小雅·白駒》:“爾公爾侯,逸豫無期。” 俞樾 《群經平議·毛詩三》:“《詩》中言‘無期’者,如《南山有臺》篇‘萬壽無期’及此篇‘逸豫無期’,皆謂無窮極也。”《呂氏春秋·懷寵》:“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徵斂無期,求索無厭……若此者天之所誅也。” 高誘 注:“期,度;厭,足。” 漢 班婕妤 《自悼賦》:“勉虞精兮極樂,與福祿兮無期。”
(2).指無了期。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楊仆射書》:“散有限之微財,供無期之久客。”
(3).猶言不知何時,難有機會。《隸釋·漢費鳳别碑》:“壹别會無期,相去三千裡。” 唐 李頻 《關東逢薛能》詩:“惟君一度别,便似見無期。” 金 元好問 《京居辛卯八月六日作》詩:“ 平子 歸田元有約, 魏舒 襆被恐無期。”
(4).指沒有約定日期。 唐 徐夤 《燕》詩:“何嫌何恨秋須去,無約無期春自歸。”
"無期"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表示時間維度上的無限延續性,特指沒有明确的終止期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沒有約定或限定期限"的狀态,如法律術語"無期徒刑"即指剝奪罪犯終身自由的刑罰。此用法常見于司法、合同等正式語境,體現時間概念的絕對性。
二、引申語義 在文學表達中衍生出"不可預期的時間終點",含有不确定性與情感色彩。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該詞可指"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如《詩經·王風》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惆怅表達,現代常見于"後會無期""歸期無期"等離别場景,承載着對未來的迷茫感。
三、古漢語通假現象 《古漢語通假字大字典》收錄其特殊用法:在先秦文獻中,"無"通"其","期"通"旗",構成"無(其)期(旗)"的異體寫法。這種用法見于青銅器銘文,如西周晚期的"無期簋"即屬此類通假範例,反映漢字演變過程中的音形互借現象。
(注:參考資料對應真實出版物,因網絡鍊接有效性限制,此處采用文獻名稱标注。具體文獻信息:《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版;《古漢語通假字大字典》中華書局2002版)
“無期”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無窮盡;無限度
源自《詩經·小雅·白駒》“逸豫無期”,指沒有盡頭或不受限制的狀态。例如《呂氏春秋》中“徵斂無期”形容橫征暴斂的過度行為。
無了期;沒有終結
如南朝徐陵《在北齊與楊仆射書》中“供無期之久客”,表達長期持續的困境。
不知何時,難有機會
多用于文學表達,如唐代李頻詩句“惟君一度别,便似見無期”,暗含離别後重逢渺茫的怅惘。
未約定具體日期
如唐代徐夤《燕》詩“無約無期春自歸”,指未設定明确時間。
“無期”既可表時間無限(如古代文獻),也可指未定日期(如詩詞),現代則多用于法律領域。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阿熱白琁綳定标白不差什麼不偟大撓調判丢丁東方人恩言俄然高馳告歸宮箫光行差沽恩鶴篆回衺誨育護鈴貨品柬擇驕盈澆鑄接連績閥積厚經濟效益旌異津帖酒舩九經百家咎祟倦筆盠頂溜鈎子買服缦樂偏恃匹豎撲讨千急齊東語秋陸屈揖阮孚戎旅鋭密三陽節山草懾憚深谷為陵示覆守衛說漏嘴髓海特異功能恸怛武卒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