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午的号炮。旧时有的都市于每天正午鸣炮一响,作为定时的标准。 王统照 《生与死的一行列》:“天气冷得厉害……虽然听到午炮放过,日影可没曾露出一点。”
“午炮”是近代中国部分城市用于正午报时的传统信号装置,其名称由“午时”(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与“炮”组合而成,指在正午12点整鸣放的报时炮。这一制度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最初由西方殖民者引入通商口岸,后逐渐被本土城市采用,主要功能是为市民和港口船舶提供统一时间参考。
从汉语词汇构成角度看,“午”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后引申为地支第七位对应的时间段;“炮”则源自《玉篇》的“火裂”之意,此处特指发令用的礼炮。二者组合后形成的新词完整表达了“通过鸣炮标记正午时刻”的核心语义。
根据《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记载,上海外滩海关大楼自1864年起每日鸣午炮,使用英国海军提供的榴弹炮作为报时工具,该制度持续至1927年电子报时系统启用。北京则在光緖年间由观象台负责午炮报时,炮声可传至紫禁城,成为重要的市政服务设施。
现代汉语中该词仍保留在部分地方志和文史资料中,如《天津通志·港口志》详细记录了塘沽午炮台的运作机制。随着钟表普及,这项传统于20世纪30年代逐渐废止,现存实物以上海吴淞口午炮台遗址最具代表性,201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午炮”是一个历史词汇,指旧时部分城市在每天正午鸣放的号炮,主要功能是为公众提供统一的时间校对标准。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午炮指正午时鸣放的号炮,用于报时。旧时一些城市(如香港)会在每日12点准时鸣炮一响,作为全城统一的时间信号。这种传统在机械钟表尚未普及的年代尤为重要,帮助居民校准时间。
历史背景与用途
在20世纪初期,许多城市依赖午炮作为公共时间参考。例如,香港的午炮位于怡东酒店对面的公园内,鸣放仪式延续至今,成为当地特色文化景观。文学作品如王统照的《生与死的一行列》中也提到“午炮放过”作为时间节点,印证了其社会功能。
词义分解
现代演变
随着钟表普及,午炮的实用性减弱,但部分城市仍保留这一传统作为文化遗产。例如香港的午炮仪式已成为旅游项目,每天由专人鸣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城市的午炮历史或现存案例,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或地方志。
鲍羹碧鸦犀步斗踏罡层楼策援阐辟大难丹艧啖悦恶言詈辞凡类奉饷给贷孤魂纸归蕃规佐奸不厮瞒,俏不厮欺结搆竭节继晷静节禁土矜炫句逗开长抗脏陵华溜奥历意蛮徭免除处罚民变摩西乃蛮内功年纸片面性泼野铺迭恰巧轻进穷俗跧折屈处如不胜衣三君山复整妆摄念侍坐收残缀轶收科首涂收效説地谈天逃叛王荆公体亡是公僞善误会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