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臂擱的意思、臂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臂擱的解釋

亦作“ 臂閣 ”。俗稱手枕。用毛筆書寫時用以擱置腕臂者。 清 劉銮 《五石瓠·濮仲謙江千裡》:“ 蘇州 濮仲謙 水磨竹器,如扇骨、酒杯、筆筒、臂擱之類,妙絶一時。”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又餘在 ************ 時,見故大學士 溫公 有玉一片,如掌大,可作臂閣。”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藝能·雕工》:“餘嘗見 士元 製一象牙臂擱,刻十八羅漢渡海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臂擱,又稱“秘閣”或“腕枕”,是傳統文房用具之一,主要用于書寫時承托手臂,避免墨迹沾染紙張或衣物。其形制多為長條狀,微曲如半剖竹筒,長度約與手掌相當,寬度約3至5厘米,表面常雕刻紋飾或詩文,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

從材質看,臂擱多選用竹、木、玉、象牙等材料制成,其中竹制臂擱因質地溫潤、易于雕刻而最為常見。據《中國文房四寶辭典》記載,臂擱的使用可追溯至唐宋時期,興盛于明清,成為文人雅士書齋中重要的陳設品。

在功能上,臂擱不僅可緩解長時間書寫時的手臂疲勞,還能保護紙張平整。清代《考槃餘事》中稱其為“運筆之助”,強調其在書法練習中的輔助作用。現代漢語詞典亦将其定義為“書寫時墊臂的文具”,突顯其核心用途。

文化層面,臂擱常被視為文人身份的象征,其雕刻題材涵蓋山水、花鳥、詩詞等,體現使用者審美意趣。例如故宮博物院藏明代竹雕臂擱“松鶴延年”,即以高浮雕技法展現傳統吉祥主題,成為研究古代工藝的重要實物。

網絡擴展解釋

臂擱是中國古代文房用具,主要用于書寫時擱置手臂,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定義與功能

臂擱又稱“腕枕”或“擱臂”,是文人書寫時墊在手臂下的工具。其核心功能有二:

2.材質與工藝

臂擱材質多樣,以竹制最為常見,其他包括象牙、黃楊木、紫檀、玉石、瓷等。制作工藝上:

3.曆史與文化

4.延伸知識

總結來看,臂擱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文房雅器,融合了功能性、工藝性與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形制或經典作品,可查閱博物館藏品或古代文房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八白室拜奧禮跋滞本田變貌畢掩才疏志大唱曉谄貌城濮之戰除舊布新大羹鬥水敦害二十四友厄台防拏歌呗過氧鴻達虹吸姜齊劍芒郊祠戒歸桀犬介入急購進賢局頓鈞裁口譚勒緊良金美玉靈籤鸾駕馬韀年飯骈奏批改撲甩乾枯潛形匿影輕科侵噬曲藝軟媚神谟士多食結失驚打怪時暮松道彈花條記微報微意文繹先自隗始蟹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