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浮江的意思、五马浮江的详细解释
五马浮江的解释
见“ 五马渡江 ”。
词语分解
- 五马的解释 太守的代称五马立踟蹰。;;《乐府诗集;陌上桑》详细解释.《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汉 时太守乘坐的车用五匹马驾辕,因借指太守的车驾。 唐 钱起 《送张中丞赴桂州》诗
- 江的解释 江 ā 大河的通称:江山。江河。江天。江干(乶 )(江边)。江心补漏(喻错过时机,补救已迟)。 特指中国长江:江防。江汉。江淮。江左(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的全部地区)。
专业解析
“五马浮江”是一个源自中国西晋末年重大历史事件的典故性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面与历史本义
“五马”指西晋宗室中五位封王并拥有军政大权的司马氏成员: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汝南王司马祐、南顿王司马宗、彭城王司马纮。“浮江”即渡江。该典故记载于《晋书·元帝纪》:“太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是岁,王室沦覆,帝与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而帝竟登大位焉。” 反映永嘉之乱(311年)后,五王南渡长江避难的历史事件,其中司马睿最终建立东晋王朝(“一马化为龙”)。
二、文化引申义
在汉语语境中,“五马浮江”已演变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成语:
- 王朝南迁的象征:特指晋室衣冠南渡,标志政治中心从中原向江南转移。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述:“晋室不竞,中原云扰,五马浮江而东晋立。”
- 政权存续的转折:喻指政权在危难之际通过战略转移延续命脉。《中国历史大辞典》释义为“西晋宗室南渡建立东晋政权的关键事件”。
- 历史更迭的隐喻:常见于文学作品,借指朝代更替或大规模人口迁徙。如南宋陆游诗句“五马浮江建业年”,即以典故暗喻宋室南渡。
三、权威典籍佐证
- 正史依据:《资治通鉴·晋纪九》载:“琅邪王睿至建业……以安东司马王导为谋主”,详述司马睿(五王之一)渡江后奠定东晋基业的过程。
- 辞书释义:《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512页)明确释义:“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后借指王朝南迁”。
- 典故溯源:《辞源》(修订本)引《晋书》及童谣记载,强调其作为“晋室东迁之始”的历史节点意义。
四、核心文化价值
该成语凝结了三个历史认知维度:
- 地理维度:标志长江从天然屏障转变为文明走廊的转折点;
- 政治维度:见证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模式的成型(如“王与马,共天下”);
- 文化维度:触发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深度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权威参考来源
-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元帝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 《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
-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0147页
网络扩展解释
“五马浮江”是一个历史典故,与西晋末年的政治动荡及东晋建立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字面含义:字面指五位司马氏宗室王(五马)渡江南下(浮江)。
- 深层含义:象征西晋灭亡后,司马氏皇族南迁建立东晋王朝的历史事件。
历史背景
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导致北方陷入战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西晋政权濒临崩溃。五位司马氏宗室王为避战乱,南渡长江至建邺(今南京),最终由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317年),史称“衣冠南渡”。
核心人物
五位宗室王包括:
- 琅琊王司马睿(后为东晋元帝)
- 西阳王司马羕
- 南顿王司马宗
- 汝南王司马佑
- 彭城王司马纮
结果与象征
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后,民间流传“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的谚语,暗喻五位南迁亲王中仅司马睿成功称帝(“龙”象征皇权)。
其他说法
该典故也作“五马渡江”,常见于史书及文学作品,如唐代张说《颍川夫人陈氏碑》中提及。
“五马浮江”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代称,更承载了晋室南迁、文化重心转移的深远影响。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东晋史书或相关文学评述。
别人正在浏览...
安业熬出头拔和拜覆牓道谤怒办造鲍方背光财政厅怅怳畴昨处妇淳醨畜枕銼荐得人心低产多故之秋反景公养鼓勇含苞待放号寒啼饥红枣淮南子狐鸣篝中讲士嘉则解札惊鸾九华帐酒面狙如葵花来踪去路老瓢勒脖子亮铮铮凌潮鯪鯉倮虫沐泽盘铭跘旋翩幡披拭披子轻手轻脚山茗生庚神职,圣职手搏束手旁观松纹蹋顿铁利五色诏霞辉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