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五马渡江 ”。
“五马浮江”是一个历史典故,与西晋末年的政治动荡及东晋建立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导致北方陷入战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西晋政权濒临崩溃。五位司马氏宗室王为避战乱,南渡长江至建邺(今南京),最终由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317年),史称“衣冠南渡”。
五位宗室王包括:
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后,民间流传“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的谚语,暗喻五位南迁亲王中仅司马睿成功称帝(“龙”象征皇权)。
该典故也作“五马渡江”,常见于史书及文学作品,如唐代张说《颍川夫人陈氏碑》中提及。
“五马浮江”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代称,更承载了晋室南迁、文化重心转移的深远影响。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东晋史书或相关文学评述。
《五马浮江》是一个成语,意为五匹马一起浮渡江河。使用这个成语形容气势宏伟、威风凛凛的场景或壮丽的景象。
《五马浮江》包含三个汉字:五(份部首:二,笔画:4)、马(份部首:马,笔画:3)、浮(份部首:水,笔画:10)。
《五马浮江》源自古代故事《三国演义》,该故事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时,誓同心协力。后来,他们在长坂坡与曹操军队作战时,通过江河渡口完成战略转移。于是有了这个成语的出处。
《五马浮江》的繁体字为「五馬浮江」。
在古代,字形的书写随着时间的流转有所变化,现代《五马浮江》的字形在古代可能有所差异,具体古代写法需考证。
1. 五马浮江的壮丽场景令人心生敬畏。
2. 他在写作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创造了五马浮江的气势。
类似字词:马到成功、龙马精神、浮光掠影。
类似意思的成语有:五湖四海、五光十色、五谷丰登。
没有特定的反义词与《五马浮江》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